海口五公祠內的古亭雖然不多,但主要為紀念北宋著名文豪蘇軾而建,在五公祠龐大建筑群中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好比那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構成了五公祠獨特而重要的文化景點。
? 五公祠外亭臺水榭,景色怡人。? 文/海南日報記者 胡續發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在中國園林中,幾乎都離不開亭。亭既是重要的景觀建筑,也是園林藝術中文人挽聯題對點景之地。海口五公祠內的古亭雖然不多,但主要為紀念北宋著名文豪蘇軾而建,在五公祠龐大建筑群中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好比那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構成了五公祠獨特而重要的文化景點。
說起醉翁亭,文人騷客幾乎無人不知。這座為北宋著名文人歐陽修而建的亭子,因一篇傳世佳作《醉翁亭記》,而名揚千古。醉翁亭建好50多年后,一座同樣為紀念北宋大文豪的亭子,在孤懸海外的瓊州建起。這次紀念的是蘇軾,亭子叫———泂酌亭。
在五公祠,有年頭的亭子不算多。但這個泂酌亭,因其豐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游客來到五公祠,不能不了解它、走近它。還有設計巧妙、恰到好處的粟泉亭、拜亭,為五公祠增色不少,成了五公祠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
相關鏈接:
五公祠圣景2
挖掘歷史文化內涵 五公祠投1.5億元打造5A景區
海口計劃提升改造五公祠 投1.5億元打造5A景區[圖]
海口五公祠1.5億造5A級景區 大規模修復期待"變身"
海口五公祠景點游客激增 日均接團隊游客1100人次
瓊崖無限事 都聚一祠中 五公祠日均游客超1100人
? 五公祠內粟泉亭也是為紀念蘇軾而建。 泂酌亭得名于蘇軾
要想參觀蘇公祠,游客得經過一個大門。而兩伏波祠前,就沒有專門開設的大門。
從東坡書院的小門樓進入兩伏波祠院內,在兩伏波祠前的大門位置,是一座名叫泂酌亭的房屋建筑。我國古代亭的建筑形式多是四面無墻,其作用通常有兩種,一種是祠堂中的拜亭或放置石碑的碑亭,另一種是園林中的游亭,供觀賞、小憩、停留之用。從位置來說,凡位于祠堂院內的亭,都在前殿或后殿的前面正中,位于園林中的亭是作為一景而獨立存在的。而現在游客所看到的泂酌亭,卻是面闊三間的房屋建筑,又位于兩伏波祠前的大門口處。
這很奇怪,既然稱為亭,就應該是通常所見的亭子的形制。但這座不是,為什么?要想知道其中奧妙,只能從它的歷史著手探究。
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六月,蘇軾被貶海南島,路過今美舍河邊,發現此處有泉水,便指鑿雙泉,分別起名洗心、浮粟。時任郡守承議郎陸公為了紀念蘇軾,讓后人記住這一盛事,便邀人在雙泉之上各蓋一亭,分別命名為“臨清亭”和“濯纓亭”。不久,又在兩亭之前再建一亭。新建的這個亭子陸公并沒有起名,而是要等著蘇軾再來此地時命名。
3年后,蘇軾接到朝廷的命令,要其內遷廉州。他再次來到瓊州府城,陸公邀請其為該亭命名,蘇軾欣然應允,命名為“泂酌亭”,并為泂酌亭賦詩一首:
“泂彼兩泉,挹彼注茲。一瓶之中,有澠有淄。以溣以烹,眾咸莫齊。自江徂海,浩然無私。愷悌君子,江海是儀。既味吾泉,亦嚌吾詩。”
同時,蘇軾還寫下《泂酌亭詩并敘》:“瓊山郡東,眾泉發,然皆冽而不食。丁丑歲六月,予南遷過瓊,得雙泉之甘于城之東北隅,以告其人。自是汲者常滿,泉相去咫尺而味異。庚辰歲六月十七日,遷于合浦,復過之。太守承議郎陸公求泉上之亭名與詩,名之曰泂酌。”
這一記載說明了泂酌亭和臨清亭、濯纓亭、金粟庵一起,都是五公祠年代最早的紀念建筑物之一,而且都是為紀念北宋大文豪蘇軾而建的。
“泂酌”來自《詩經》
很多人看不懂“泂酌”二字的意思,的確,才華橫溢的蘇軾用典故信手拈來,現代人要想理解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多數專家認為,蘇軾命亭為“泂酌”,出自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大雅》中有一首名為“泂酌”的詩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泂”有遠的意思,“酌”本指盛酒飲器,有時也稱酒,這里指泉水,合起來指遠取泉水。
泂酌亭在風雨中屹立了500年,在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的一場瓊北大地震中,被徹底摧毀。7年后,瓊州知府謝繼科才將這座亭子遷建到府城南隅東坡井旁。那座亭子也起名““泂酌亭”。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瓊州知府翁方綱重新將泂酌亭遷建在浮粟泉之右、東坡書院之前,并補題“泂酌亭”三字匾額。
此后,泂酌亭又經過多次維修。可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泂酌亭改變了它的原貌,成了現在的“堂屋”的建筑形制。現在所看到的泂酌亭,面闊三間,房內采用梁架結構,屋頂用灰布筒板瓦扣隴,綠色琉璃瓦鑲邊。如果不是“泂酌亭”三個楷書大字,看起來就是一座清代的傳統房屋建筑。
有的專家認為,現在的泂酌亭是民國四年(1915年)由瓊崖道尹朱為潮大修五公祠時改建而成的。不久,又有人將泂酌亭與旁邊的浮粟泉用一墻隔開,使這個久負盛名的紀念蘇軾的亭子,最終成了兩伏波祠院內的房屋建筑。
? 五公祠內泂酌亭牌匾 ? 五公祠內泂酌亭得名于蘇軾。 粟泉亭也為紀念蘇軾
除了泂酌亭,海南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閻根齊認為,粟泉亭也是海南為紀念蘇軾而建的名亭。
粟泉亭位于瓊園內中部偏東位置。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瓊州知府翁汝遇在浮粟泉北角坡上建亭,可是亭還沒有建好,他就被調離瓊州府。兩年后,新任知府謝繼科繼續建造。只可惜,亭子在清朝末年倒塌。民國四年(1915年),瓊崖道尹朱為潮在對五公祠進行維修時,也對粟泉亭按清代樣式進行了重修。
粟泉亭平面呈八角形,建筑面積97.78平方米,綠色琉璃瓦扣隴,攢尖頂,頂中心豎立瓷寶珠,單檐硬山,四周回廊。這本是一座造型優美、符合古代“亭”的建筑用途的亭子,可是不知何年何月,人們又在亭下壘砌八面墻。其中,東、南、西、北方向每面各開一門,兩門之間墻上開窗。顯然,亭的一大功能———向四周觀望的作用沒有了。但亭的基本造型和特征還是保存下來了,也稱得上瓊園中很有紀念意義、能彰顯瓊園厚重文化內涵的亭子。
拜亭已不具有祭拜性質
在兩伏波祠的院內正中,有一座漂亮的亭子,這座亭至少已有100多年歷史。亭子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積45平方米,攢尖頂,正脊兩端龍首鴟吻,垂脊飛檐挑角。整個亭子端莊凝重、舒展大方、古樸典雅。
亭內四根圓木立柱,外圍的每角又各立三根圓石柱,柱下雙層鼓形石柱礎,石柱呈上細下粗的圓筒狀,是海南古代常用的形制。朝西南的一根石柱上還有一個榫口,說明該亭在改造時使用了前人用過的立柱。
閻根齊認為,自從瓊崖道尹朱為潮在昭忠祠舊址上改建兩伏波祠后,這座亭子的性質就得以明確,有了拜亭的性質。
拜亭,顧名思義,就是拜謁祠堂前的亭子。當人們正式去大殿參拜祠堂內神像的時候,首先需要在拜亭內擺上供品,點燃香火,舉行簡短的儀式。同時,還要在亭內整理衣冠,調整情緒,做好正式祭拜前的準備工作。
如今,這座拜亭早就褪去了原先的祭拜功能。亭內原來用于眺望、小憩的石凳或擺放供品的設施不見了,一尊800年前的《神霄玉清萬壽宮詔碑》,雖然與拜亭本身沒有什么關系,卻為這座拜亭增添了不少光彩。
?
相關鏈接:
五公祠圣景2
挖掘歷史文化內涵 五公祠投1.5億元打造5A景區
海口計劃提升改造五公祠 投1.5億元打造5A景區[圖]
海口五公祠1.5億造5A級景區 大規模修復期待"變身"
海口五公祠景點游客激增 日均接團隊游客1100人次
瓊崖無限事 都聚一祠中五公祠日均游客超1100人
?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