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分享到新華微博
??? 宰相韋執誼葬身之所
????位于海口市龍華區龍泉鎮雅詠村西南約一公里處的韋執誼墓,坐落在一道火山巖山梁之上,前方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空氣里彌漫著夏季的氣息。墓碑上的文字“唐始祖賜進士翰林院禮部尚書 延英殿丞相 考諱執誼號文靜公 杜夫人 范夫人墓”,鮮艷奪目,看得出前不久清明時重新描紅了。
????韋執誼墓園約一畝大小,周邊砌起齊腰的石墻。墓主的石墓位于臺地正后方,高約兩米,與吳賢秀墓一樣,地上截面也是六邊形,自下而上共有6層玄武巖石磚,逐漸收分,頂部覆蓋碎石和片石;墓的左右兩側分別是韋執誼兩位妻子杜夫人和范夫人的石墳,長方體棺槨,也是地面葬,但規模要比主墳矮小得多。
????從韋執誼的墓碑上,可以得知其墳塋是清代光緒丙午年即1906年重修的。雅詠村的韋氏后人稱,最近一次修葺墓地是在2005年,距清代那次整整100年了。
????韋執誼出身京兆(今陜西西安)官宦世家,是唐朝德宗、順宗和憲宗時期的名臣,曾官至左丞相,因其反對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并力主改革,以至于在政治斗爭中遭到排擠,與他一起先后遭到打壓的還有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劉禹錫等人,這就是史上有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永貞元年,也就是吳賢秀入瓊的那一年,韋執誼被貶為“崖州司馬”;元和七年(812年)病逝于貶所,葬于今址,迄今整整1200年。815年,皇帝下旨為其平冤昭雪,那時他已辭世3年。
????韋執誼謫瓊期間,意志沒有消沉,而是勵精圖治,為民辦了不少實事,最值得稱道的是,他在任上主持修筑“巖塘陂”和“亭塘陂”,蓄水和引水灌溉萬頃農田。這兩個塘陂還沿用至今,不過已被改稱為“舊溝”和“新溝”。清代海南探花、著名書畫家張岳崧曾撰一聯贊頌韋執誼:“祖德樹宏謨,訓至一經,三相高明昭北闕;宗功垂大業,田開萬頃,兩陂利澤遍南溟。”
????“從韋執誼墓園的形制來看,已經沒有唐墓的特征了,而是融合了瓊北地區墓葬的特點,如大量使用玄武巖石材等。”王育龍認為,“按他的級別,如果他當年能夠歸葬長安,完全可以入葬皇陵,埋在先皇的旁邊。”
????中書令符元生之孤墳
????文昌銅鼓嶺南麓有個陳笠村,村子前方200米有一大片的水田,水田之間有片地勢不高的坡地,坡地林木和灌木茂盛。在幾棵大樹底下,有一座低矮的封土圓錐形墳塋,墳前有一高約1.2米、寬約0.6米、厚約10厘米的石碑,其上中間直書陰刻“唐始祖參議中書令符元生公墓”,左側沒有立碑時間等落款信息,右側有幾行小字:“公字安行,乃渡瓊始祖也,緬其生平,撫黎有勛,封侯世襲,振瑯琊之英聲,蕃瓊島之氏族,稽譜牒,雖紀其芳溯土封,尤懷其德職是修……賜進士出身即用知府邱對欣拜撰。”
????墓碑后方有一斷裂成七八塊的殘碑,與前者文字基本一致,只是多了落款———“清光緒十四年冬吉旦、宗孫福禮同眾重修。”光緒十四年即1888年。估計前方的墓碑是符氏宗親后來依據殘碑的內容重新樹立,但殘碑上有一段符元生的簡介文字,已經難連成句,在新碑上并未得到重現,新碑也沒有落款,不知何故。倒是兩塊碑上都有邱對欣所撰的文字。邱對欣,何許人也?
????據查,邱對欣祖籍廣東大埔,祖父邱殿章是乾隆年間的舉人,中舉后渡瓊任瓊州府學教授,落籍瓊山,后代住在今天的海口市城西鎮高坡村。邱對欣的父親邱將瓚也是舉人出身,曾任廣東電白教諭。
????按王俞春《海南進士傳略》一書介紹,邱對欣于清道光年間考中進士,當過直隸東光、柏鄉(都在今河北)的知縣。邱對欣在職9年間,政簡刑清,愛民若子,公務之余到學宮為生徒講學,談藝論文,當地士民對他愛戴有加。邱對欣后來升任知府,但恰逢母親去世,便辭官南歸,行李中除萬卷圖書外,兩袖清風。回鄉后,已近六旬的邱對欣以教書為業,先后主講瓊臺和雁峰等書院10多年。符元生的墓碑銘文,估計是邱對欣年老時應符氏族人之請而撰的。
????符元生的封土墓坐東朝西,包括前方的空地,占地面積約在55平方米左右,周圍有矮墻環繞,看上去較簡陋。帶領記者踏訪該墓的文昌市博物館館長黃志健說,當地人都把墳墓邊的矮墻稱為“墓圍”。同行的海南大學社科中心研究員閻根齊解釋道:“用矮墻將墳墓圍起來,所形成的空間被稱為‘羅堂’,這種現象在海南的墓葬中很常見,一般是前低后高,且前面正中間留有開口,以便樹立墓碑和后人掃墓時行走;‘羅堂’在形式上圈定了墓主的‘領地’,別人就不好在其中葬墓了。”
????據《符氏族譜》記載:符元生,字安行,原為河南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人,唐大順二年(981年)因來瓊撫黎,落籍文昌縣,被族人奉為遷瓊符姓始祖。(記者陳 耿)
?
相關鏈接:
探訪理學名臣——丘濬墓
海口市重點文物丘濬墓內建起垃圾站 徐市長極為震驚
?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