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連線)
董倩: 葉教授你好。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 副校長 葉敬忠:
您好。
董倩:
我們知道現在留守兒童的監護類型主要分為三種,一種叫隔代監護,一種叫單親監護,另外一種叫同輩監護,您給我們說一下在這幾種非父母的監護里面,哪種出現的問題最多?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 副校長 葉敬忠
好,其實留守兒童的監護應該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類叫隔代監護,意思是父母外出務工由爺爺奶奶來監護,第二類叫單親監護,就是父親或者母親一個人留在家里來監護兒童,第三種是親戚監護,就是父母都外出了,就是爺爺奶奶也沒有精力沒有時間,或者沒有條件監護這個兒童,這樣由親戚代為監護,這種叫自我監護,就是什么人都沒有,只有兒童自己留在家里。對于這四種監護類型來說,當然自我監護問題是最大的,但是自我監護畢竟這個比例很小,在目前留守兒童當中隔代監護比例是最大,應該說隔代監護問題表現最為普遍,比單親監護由父親或者母親留在家里監管孩子的問題會更多一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在生活方面,祖輩爺爺奶奶照顧不如母親照顧孩子,在及時的吃飯、穿衣服,準時上學校提醒方面爺爺奶奶做的不如單親監護做的更好一些,在學習方面,爺爺奶奶由于年齡大,或者知識水平的限制不可能給孩子學習上的指導,學習上的輔助或者鼓勵,最關鍵可能在心理問題上,因為爺爺奶奶跟孫輩代溝年齡相差還是比較大的,他們之間的相互交流互動是非常少,相互詢問苦惱或者心理事的比例是很少很少的,隔代監護的爺爺奶奶會這么做,相反母親監護,母親可能跟兒子的交流更多一些,由于交流少他們之間的距離感,生疏感距離就會越來越大,所以在隔代監護不管在生活學習和情感方面應該說表現出來的問題應該說最大。
董倩:
葉教授還想問您一下,因為隨著我們國家第一代農民工他們從農村走出來到現在已經幾十年過去了,可能里面已經成長出一批人,跟第一代農民工他們出去以后留下來留守兒童相比,現在的孩子跟以前發生了什么變化?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 副校長 葉敬忠
這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不管是什么時候外出的務工人員,留在家里的孩子都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問題的性質是因為父母不在家里,父母角色的缺位,不管是什么時代的留守兒童,性質是一樣的,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過去的第一代外出的務工人員留在家里的孩子,跟現在外出務工的農民工朋友留在家里的孩子有一種區別,第一個過去很多都是父母當中一方外出,所以一般都會有一個父親或者母親在家監護,所以單親監護的比例比較高。但是現在很多都是年輕的夫婦共同外出,這樣話祖輩監護比例就特別大,我們剛才說祖輩監護問題很多,現在留守兒童的問題表現應該說比第一代農民工外出留在家里的孩子問題更大一些,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第三方,第一代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留在家里的兒童現在一般都是十七八歲,十六七歲已經剛剛離開學校,其實我覺得留守兒童表現出最大問題的時候,是他脫離了家庭、脫離了社區、脫離了學校以后,在這個時候沒有人關注到,其實從我們的研究,我們也發現很多案例,一旦離開學校,在學校有老師管著,在社區里、在家里有爺爺奶奶或者親戚管他,一旦離開了所有這些社區、學校的管理之后,他表現出我們追蹤的案例有的個別…
董倩:
對不起,打斷您一下葉教授,這個問題我們會稍候跟您連線,謝謝您。
剛才我們說到了父母在面對自己的孩子到底是監護還是不監護的時候,他們也很苦惱,到底是走還是留,到底是留下來陪孩子的現在,還是離開孩子給孩子一個未來,對他們來說這不是一個折中的選擇,只能是非此即彼,他們非常的無奈,這種無奈對他們來說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
(播放短片)
解說:
“商通四海財源廣,利發九州事業旺”,這是貼在王家門口的對聯,如今這些文字里所寄托的愿望都因一場意外的發生漸行漸遠。5月6號,悲劇發生后村里很多在外打工的學生家長都打回電話,詢問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況,但是真正因為這樣一起意外放棄外面的工作,打算回來的父母們卻很少。王家兄弟告訴記者,因為擔心孩子和老人的生活,兄弟倆也曾對要不要出去打工有過猶豫,但是思量半天兩兄弟決定還是得出去。
大兒子 王光軍:
如果你不出去也得擔,在家里也沒事情干,小孩子要讀書,什么吃穿都需要的啦,還有爸爸媽媽,像我老爸又是得了那個心肌梗塞,老媽常年就是哮喘,這都是要錢用的。
解說:
幾年前王久壽家里危房翻新總共花了大概3萬塊錢,這其中有兩萬是找親友借的,借債還錢也是兩兄弟要出去打工的原因之一。
大兒子 王光忠:
就是還債,蓋這個房子也是沒有多少錢,因為這十年打工也沒賺到錢。
解說:
當村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涌入城市,近的到宜春,遠的到深圳,塘溪村也是漸漸成為一個被抽空的村落,古老的中國式家庭在這個偏僻的小山村里也已經變的支離破碎。
村民 王竹生夫婦:
兩個兒子都出去了。
記者:
我看您家上頭還貼著一個結婚典禮。
村民 王竹生夫婦:
大兒子結的婚。
記者:
結完婚之后帶著媳婦就出去打工了?您老兩口在家里想不想他們?
村民 王竹生夫婦:
沒有辦法,要賺錢維持生活。
記者:
要賺錢吃飯是吧?平常和孩子怎么聯系?
村民 王竹生夫婦:
打電話。
記者:
一周打一次?還是多長時間打一次?
村民 王竹生夫婦:
沒有那么多錢,打一次要那么多錢,一個月打一次。
解說:
大紅的床墊,大紅的胸花,雖然已經結婚半年,但王溪村66歲的王竹生老人家里大兒子和兒媳的房間還是結婚當天的樣子,每當想到孩子老兩口就會拿出孩子留在家里的照片。
記者:
這是誰?
村民 王竹生夫婦:
大兒子。
記者:
大兒子王福林,他是在哪兒?
村民 王竹生夫婦:
在寶安做廚師。
記者:
在寶安做廚師,這是留在家里的照片給您二老的還是說?
村民 王竹生夫婦:
在家里看看。
記者:
想兒子的時候就看看。
村民 王竹生夫婦:
小兒子就在這個里面。
解說:
3700多人的塘溪村2000多人的青年群體,一半以上涌入到城里打工,每天穿梭在各個村落里的長途汽車,把他們近的送到宜春,遠的送往深圳,而在王久壽老人家,王家兩兄弟告訴記者,5個孩子就這么走了,這是他們心理永遠的痛。但生活還得繼續,為了還在身邊的三個子女,也為了老人的身體考慮,過些時日兩兄弟還是要出去找活,不過這一次不能走遠了。
畫面提示:
5月9日、10日廣東汕頭:兩天時間三男童溺水身亡。
5月20日,山東濱州:三孩童徒河捕魚溺亡。
5月20日湖南長沙長沙縣 兩起意外 三名留守兒童溺水一人溺亡。
5月27日 湖北孝感:5名女孩溺水身亡。
董倩:
雖然現在有幾億的農民工進城務工,但是我相信在他們的心里沒有人愿意去忍受這種骨肉分離背井離鄉,他們之所以到城市打工就是為了改變農村、農業帶給他們的貧窮,而城市現在還暫時沒有給他們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接下來我們繼續連線葉教授。
葉教授其實我聽到溫鐵軍先生曾經有這么一個觀點,要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最重要是等待三農問題有了緩解,這個問題緩解了這個問題就自然就迎刃而解了,您的看法?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 副校長 葉敬忠
我認為留守現象的出現,其根本原因是社會整體以經濟增長為主導這個目標,以城市偏向為導向的發展模式,以這種現代化和效利為名,目前對農村的土地、人力、資金、教育等各方面資源進行了汲取。所以這個現象的徹底化解我認為從長遠來說有賴于城鄉協同、權利平等、和諧交融,以及以人的福祉為宗旨關懷這樣的發展模式,這樣的發展模式的強調是非常重要的。
董倩:
好,謝謝葉教授。
面對留守兒童的問題,我覺得我們不能再做事不管,我們一定整個社會要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
好,今天的節目就是這樣,感謝您的收看,再見。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