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的啟示:
中國教育亟須培植創新性思想力
SAT所倡導的“學術教育”理念實質是引領學生養成面向未來、化解挑戰時的特殊精神品質和能力,這是置身全球化時代的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SAT之所以構建由批判性閱讀而不是接受性閱讀、學術性評論而不是再現性“作文”、數理邏輯演繹而不是單純的數字運算這三部分組合的學術測評基本框架,其深層次的奧秘就在其中。
各國高等學校招生考試的價值導向,對本國博弈全球所必備的軟實力之培育將產生無可比擬的深遠影響。雖然我們也不難發現SAT的某些局限性,諸如寫作考試的重點變成了語法和詞匯選擇、致使對Essay篇幅和容量要求尚顯不足;尤其基于情商的特長被忽視、引發波塞基金(PosseFoundation)正設法通過面試來選拔獎學金得主以彌補對學生領導力和溝通力測試的缺失等等。但是,基于上述戰略性展望,SAT對中國教育及其考試評價的積極啟示當更重要。
1.教育評價觀,轉向后喻文化的“未來時”
原始社會和農業社會早期流行的前喻文化,效法過去、模仿前人;工業文明以來勃興的后喻文化,則面向未來、迎接創新。這兩種文化的轉型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飛躍,其實質就是發展取向的價值升華。植根后喻文化的教育評價觀,是對教育最高價值的深刻洞見和學術文化的超越性前瞻,正如SAT聚焦于測評青春生命的思維品質和創意才力。
長期以來,人的機械記憶力、同質化思想力和公共表達力受到超值推崇,這三者就逐漸形成了學校所追捧、天下考生所傳承的復制性“應試力”,卻偏廢了人力資源中的黃金要素即化解未來挑戰的創新思想力。因此,亟須撬轉教育評價觀的價值向度:由適應“過去時”轉到挑戰充滿風險的“未來時”,從而賦予教育和高考深厚的創新性思想底蘊。
2.人才標準觀,轉向“主體創新型”
長期以來,教育學語境中“全面發展”的人才標準往往異化為“平均發展”甚至“庸常發展”:思想棱角“磨”得圓滑了、思維活力逐漸弱化了、靈感與創意不由自主地黯淡了。所謂“發展”的應然內涵被淺化、窄化、庸俗化,最后淪為技能或知識的簡單數量“堆積”。
SAT的啟示是:既不苛求學科知識體系的“全面”,也不奉既成結論為圭臬,但求思想的銳意出新、推斷的突破常規、表達的不拘一格。這是作為“個人主體”的發展與創新之真義所在。面對世界第一的深廣人力資源,中國教育及其考試應該并可能達到的境界是:不僅要使每位學生趨近傳統意義上專業領域的“成才”,更應獲得和諧完整內涵的“成人”,不僅要使之完成生物學意義上的“成人”,更要達成凸顯個人特殊本質規定的“成己”!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