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考試命題觀,轉向培植深刻縝密的思想力
長期以來中國考試基于“知識本位”觀念而過度注重標準、客觀、一元化題型,應試潛規則導致“被思考”、“被體驗”、“被表達”諸現象普遍泛濫。這里,實質上深度涉及考試答案的標準問題(人文社會科學尤其突出)。所謂學科知識難道僅僅是“客觀”事物的復現嗎?科學的本質難道僅僅是符合訴諸感官的所謂“真實”嗎?關于真理的標準答案難道只有“唯一”嗎?
提出這些問題,其實是為了回到教育的原點去思考并“去蔽”,其實是質疑由教育哲學思維定勢的慣性而長期積淀下來并為教育界所信守的關于考試的“既成共識”。正是這些未必經得起推敲的“既成共識”嚴重桎梏了命題和判卷必要的多元、開放與創新,規囿了各級考試的結構和題型并使應試學子深度陷入“思維谷底”而周期性機械打轉。
SAT的題型特征在于尊重基本規范而更引領卓越發展。無論是隸屬“自然科學”范疇的數學,或者是歸屬“人文社會科學”的批判性閱讀和Essay學術寫作,SAT無不高度尊崇“能力本位”:邏輯推斷、獨立思考、自由評論、縝密表達,這些卓越能力最終無不指向至為寶貴的創新性思想力。由是觀之,我們不能不推出如是結論:中國高考命題的戰略取向當是深度培植國家最重要的精神財富即縝密、深刻和創新的思想力。喚醒思想的自覺意識、養成思想的自主習慣、砥礪思想的卓越品質、煉就思想的創新能力。(作者系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
下面是兩則SAT的Essay的譯文。Essay的題型結構包括“提示”(Prompt)和“任務”(Assignment)兩部分。“提示”所提供的無論是現象、事實或思想觀點,均是開放式材料,即內蘊著某些不確定性;“任務”部分,鼓勵表達自己觀點,或推理或事例皆出于支撐觀點之需要。
提示1:
我們曾經犯過的錯誤應該會使我們變得更加智慧、更加堅強、能夠讓我們更好地應對未來。這種途徑啟示我們應該持續關注我們的錯誤,我們應該記住它們,無論這些錯誤曾經帶給我們多么巨大的傷痛,置于我們多么窘迫的境地。然而,因為一些過往的錯誤而使自己顧慮重重將會一無所獲,我們應該盡快地將它們遺忘。
任務:
盡可能快地忘記曾犯的錯誤是最佳策略嗎?計劃和撰寫一篇能夠表達你自己觀點的文章。用推理和來自你閱讀、學習、經歷或觀察的實例來支撐你的態度及觀點。
提示2:
現代社會的人們將從日益豐富的有效選擇中獲益,這個觀點得到了專家們的認可。舉個例子,如果消費者可以選擇幾百種早餐麥片或者各種款式的手機,他們應該可以找到最適合他們的一種商品。但是,有了這么多的選擇,人們永遠也不能確定他們是否做出了最正確的選擇。他們為每一個選擇而苦惱。
任務:
多重選擇給人們帶來的益處多于少量選擇嗎?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