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08/13/c89cdc6193f81192f18142.jpg)
戰國青銅繩紋四耳大鼎。
? 為“鹿皮畫”年三十出門
在海文化展覽區,最讓老袁得意的是“鹿皮畫”。這張長約40厘米,寬約30厘米的圓形鹿皮上,畫有多種圖案。這些圖案反映了遠古時代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場景,整張鹿皮畫栩栩如生。說起這張“鹿皮畫”的收藏過程,老袁感覺頗有些機緣巧合。
1997年的大年三十上午,正在張羅年貨的老袁一早便接到朋友的電話。朋友告訴他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南開村有戶人家,家里掛著一張黎族古代的鹿皮畫。聽到這個消息,老袁激動不已,迫不及待地就要動身前往白沙。然而這么重要的節日,誰家不想吃個團圓飯?家人極力反對老袁出門。但袁金華像是中了邪似的,完全不聽家人的勸阻,毅然決然地出了門。
老袁借了輛汽車,與一位朋友直奔白沙。眼看著路程過半,老袁難抑內心的興奮。但剛進山區不久,天氣陡變,緊接著風雨交加。山路崎嶇危險,老袁小心謹慎地前進,但車子沒走多久就拋錨了。就這樣,老袁和朋友且行且停,花費了4個小時的時間,才到達白沙輾轉找到了那戶人家。
但這畢竟是祖傳寶貝,主人一開始說什么也不肯賣。老袁軟磨硬泡,費盡口舌,總算是把對方給說動了。最終,鹿皮畫以5000元的價格買了下來,等老袁回到家時已是大年初一的上午。現在,“鹿皮畫”成為了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園的珍稀文物。
用“老料”留下明清建筑風格
在老袁的室內展覽區,有兩個木建筑的房屋框架結構格外引人注目。
正對展館大門的是明代建筑框架,另一個則是清代風格的木建筑框架。這兩個建筑框架,再現了明清時期海南本地的建筑樣式。盡管這兩個框架都是組裝而成,但這些框架的用材全部取自當地明清時期遺留的老房子木料,而且建筑風格也是袁金華在研究當地史料后,完全按照當時的樣式來組裝。
說起這兩個框架結構的收藏,老袁語氣里還透著擔憂。隨著當地人生活不斷改善,拆掉老房子建棟新房子成為許多當地人的選擇,越來越多明清時代遺留下來的老房子被拆除。老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他看來,再不保護這些老房子,后世子孫永遠也看不到這些文化了,這是一種不可估量的損失。
2008年,老袁開始托朋友到處打聽老房子的遺存情況。有一天,佛羅鎮佛中村的一位農民給他打來電話,說自己家里要拆掉清代的老祖屋蓋新房。老袁一聽,二話不說就提出花錢買下了這戶農民家的老祖屋木材。經過討價還價后,老袁最終以11萬元的價格買下了房子拆除留下的所有木料。
2009年,老袁的一位朋友準備把自家的老祠堂拆除,把土地賣掉。老祠堂是明代的木建筑結構,因為年久失修已有部分塌陷下來。袁金華生怕拆除下來的木材被賣掉,還沒等拆房子,他就花9萬元買下了老房子的木料。
就這樣,老袁花了20萬元買下了這些木料,并在室內展覽廳里把它重新組裝了起來。
如今,這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筑得以在老袁的展館里重新組合起來。盡管其規模和氣勢難以和當初的原建筑相比,但老袁覺得這些老房子用料講究,風格特點鮮明,是研究海南本土建筑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研究海南經濟社會發展不可多得的鮮活材料。同時,這也為后世子孫了解海南本土文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袁金華用自己的堅韌和執著,完成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收藏,有些藏品連省博物館都沒有。衷心希望這些藏品如老袁所愿,將來能有一個理想的歸宿。文海南日報記者孫顯炬 圖特約記者 孫體雄
?
?
?
相關鏈接:
中國民間收藏:風云煙標史百元真鈔長“犄角” 專家稱有收藏價值1分硬幣價值幾千元? 收藏界人士稱其蓄意炒作火花收藏:海口火柴廠初期出品最珍貴收藏佳品:脫穎而出古銀錠收藏:一個海口人的玉魚之緣男友是花心紈绔子弟 有收藏床單的怪癖 ?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