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經生前照(家屬提供)
謝文經和蘇才霞在電臺工作室(蘇才霞提供)
近日,海南音樂界陷入悲痛之中。8月27日上午6時11分,海南本土音樂泰斗謝文經先生在廣東省人民醫院病逝,享年81歲。實際上,有關謝老的媒體報道并不多,但是謝老創作的作品之多,對海南本土音樂的貢獻之大,卻被認為是無人能及。連日來,南國都市報記者訪問了謝老的老同事、朋友、家人等等,試圖向讀者呈現這位耄耋老人走過的音樂之路。
60年前,海南臨高加來小街走出去一位音樂人,后來成為中國音協會員。他,畢生從事海南民間音樂的收集、整理和創作。其演唱、演奏、灌唱片和刻錄光盤的作品,比如《姑娘變了心》、《舂米謠》、《久久不見久久見》、《斗牛調》、《我們苗村多么美》、《我是五指山人》等,悠揚、婉轉、深情,至今仍縈繞瓊州大地的山水田園,響徹舞臺、電臺和電視臺。有人說他是海南話歌曲全面收集、整理和創作的元老和鼻祖,有人說他是“海南的王洛賓”,更有人稱他為海南黎族音樂的泰斗。他,就是謝文經。
謝老對海南民歌貢獻卓著
謝文經,1931年出生,海南省臨高縣人。1950年參加工作,當過小學音樂教師,1953年調入廣東民族歌舞團擔任歌隊隊長、演唱演員、創作組組長和藝術委員會主席。曾在廣東人民藝術學院進修作曲,是中國音協會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員、廣東省音協理事。畢生從事海南民間音樂的收集、整理,并創作出大量的聲樂作品和器樂作品。歌曲《舂米謠》、《久久不見久久見》《黎家姑娘》等,都獲得過國家級或省級獎項。
海南廣播電視總臺新聞廣播音樂編輯蘇才霞對謝文經一生的創作經歷有一定的了解。她說,她了解謝老的原因除了與謝老家人都很熟悉外,一是父親在50年代是海南電臺的記者,負責在五指山地區宣傳報道工作,小時就看過這方面的文章和父親多次講過他們對海南音樂有貢獻的經歷。第二個原因就是在海南電臺從事音樂編輯工作多年,多次邀請謝老到電臺來給聽眾介紹海南民歌及他的音樂創作,可以說,謝老只要有新作品總是第一個親自交給她在海南電臺的《每周一歌》、《寶島新歌》、《海南原創》等音樂節目中進行宣傳。
她介紹,上個世紀50年代初,作為當時的廣東民族歌舞團民歌歌手的謝文經以及由李超然、陳元甫、韓應疇、潘克等所組成的音樂創作組,他們深入海南黎村苗寨,以及海南漢區一帶的鄉村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間歌曲,并將其改編創作,演唱推廣,對海南民歌的貢獻是極其大的。可以說,沒有這批人,就沒有海南民歌現在這般的豐富多彩。
?
?
相關鏈接:
柳巖自曝辛酸情史 口中人渣男友疑作家張一一(組圖)
女作家建議30歲前別結婚:應多接觸男性增加選擇
海南作家寫保險商戰小說《海邊有塊云》
美籍華人作家劉墉攜女兒海口分享新書《人生百忌》
臺灣著名作家劉墉10日來海口談《人生百忌》
小記者在海口采訪頂級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
?
?
謝文經老師和海南黎族歌后王妚大同臺演唱(資料圖)
老同事回憶共事時光
今年已是77歲高齡的邢德云,是謝文經1954年到1970年間的老同事。她介紹,謝文經擔任當時的廣東民族歌舞團歌隊隊長,她是副隊長。在她的記憶中,謝文經表演的節目幾乎全是海南的民歌,或者是他自己創作的,或者是跟著老百姓學了之后改編的。
怎么學呢?邢德云說,當時他們擔負著宣傳民族政策的任務。他們的宣傳不是口頭去說教,而是通過表演各個民族的節目,讓大家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實際上,隨著他們的表演越來越多,越來越受歡迎。甚至有不少村民挑著鍋背著被服,一直跟著歌隊看表演,一跟就是十多天。
每次下鄉表演,一到村子里就放下行李,找當地懂民歌的村民學歌。因為陌生很多村民會害羞不唱,他們就先唱,你唱一首我唱一首,慢慢地大家打成一片,學習到了不少民歌。但是很多時候,他們是下黎村苗寨,由于言語不通,他們更多的是學習,讓自己的唱法味道更濃厚。
說起當時的條件,邢德云很是感慨。她說,當時他們在歌舞團住的都是茅草房。下鄉的話,晚上睡覺男女中間隔著一塊布,一塊帆布當床單,天當被地為床。最艱苦的是,當時的黎族地區沒有路橋。要下到村里去表演,都是一輛牛車拉著設備,隊員全部走路,逢山翻山,逢水涉水。經常一趟要步行幾十里路,有時候河水沒到脖子處,上了岸邊走邊曬干;有的時候遇大量的山螞蝗圍攻。
有一次為了給一個只有27個人的小村莊表演,他們的小分組步行去,晚上凌晨3點才回。第二天一早,又趕到其他村莊去表演。“那個時候一點沒覺得苦,反而覺得太有意義了,去了一個地方趕緊拿起日記本來記,覺得越艱苦越有意義。”邢德云說。
謝文經與海南愛樂女子合唱團成員在一起
好友透露《久》歌創作歷程
蘇才霞對謝老的創作歷程很是熟悉。她介紹,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開始到70年代末,謝老主要進行海南民間歌曲收集、整理、演唱、推廣工作,還改編創作了一部分作品。這期間,他和李超然、韓應疇等,經常一塊深入到黎村苗寨采風,只要有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都有他們的身影。有著超強的記憶力和音樂天賦的謝文經,在那個年代收集民歌沒有錄音機、錄像機等現代化設備,他們只能得到民間歌手的心傳口授,通過一句一字地跟著民間歌手的學唱、記譜,再進行改編創作,最后再搬到舞臺上唱,甚至灌制錄音帶。
他常提到的黎族苗族民歌手有王妚大、符其賢、王玉梅、黃桂民、蔣大恩等等,哪首民歌是他們唱的他都記得很清楚。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有《叫儂唱歌儂就唱》、《石爛土溶不分離》、《哥吃檳榔妹送灰》、《舂米謠》、《姑娘變了心》、《明天我就要出嫁》、《黎苗姑娘愛唱歌》、《想念》、《我是歌手黎巴娘》、《看誰唱贏誰唱輸》、《唱儂家鄉變了樣》、《一心想念毛主席》等等。
到了80年代,謝老的作品主要以創作為主,但所有的創作作品都來自海南民歌的元素。蘇才霞說,謝老在海南廣播電臺《海南原創》節目中講過,沒有海南的民歌的音樂,就沒有他謝文經的音樂創作。他還講,尤其是五指山地區是他創作的根據地。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久久不見久久見》、《農家致富喜洋洋》等等。
說起《久久不見久久見》,蘇才霞還透露了該作品的由來。她說,謝老說這首歌在1979年他到五指山水滿鄉采風,當地的民歌手王貴安看到他非常熱情,拍著他的背對他說:“呀,文經啊,你來了,真是久久不見久久見哦”。同樣是滿心喜悅的謝文經感受到老鄉的熱情后,脫口而出接道:“久久相見才有味嘛!”,這一親身的感受,他才開始有創作這首歌曲的感想,但這首歌曲直到1986年才完稿。
蘇才霞說,1986年政府批示確定每年的三月初三為黎族苗族的傳統節日。當年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舉辦了首屆“三月三”活動,開幕式晚會在通什體育館舉行,謝文經就帶著廣東省民族歌舞團來慰問演出。在那場表演中,謝文經給觀眾介紹了這首新作品,并親自獨唱了《久久不見久久見》。“當時他在場上說,這首歌是他新創作的還沒有伴奏帶,他就清唱。當時特別受到歡迎。”
蘇才霞告訴記者,這首歌后來能在海南島廣泛傳唱,謝老很是感謝海南黎族歌唱家陳忠。當時陳忠作為建省后引進海南的人才,把這首歌在舞臺上演唱,使得這首歌深入人心。
曾被譽為海南民歌“活字典”
實際上,80年代后,謝老他們整個團遷到廣東去了,改名為廣東民族歌舞團(現名為廣東南方歌舞團),他主要創作精力是在廣東。但是2000年后,謝文經開始頻頻回海南,又達到了他人生的第二個創作高峰期。這個時期,他以創作藝術歌曲為主,但他的作品始終沒有離開海南民歌音樂的元素,每一首歌都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蘇才霞說,90年代到2000年后是謝老歌曲創作及收獲的高峰階段,這時期他的作品主要是藝術歌曲方面如《我是五指山人》、《三月三呀三月三》、《五指山哦五指山》、《天鵝飛來了》、《七仙嶺的溫泉水》、《美麗三亞》,《苗家瀑布》;以及編寫了一些很受大家喜愛的合唱作品《斗牛調》、《調聲》、《搖籃曲》、《黎家心花開》、《黎家姑娘》等;也創作了一些短而精的民歌如《我們苗村多么美》、《西亞喲》、《三月三信達達》等等。
當中的兩首苗族歌曲《我們苗村多么美》、《西亞喲》是2003年創作的,那年海南有幾位苗族干部邀請謝文經聚餐,希望他能給海南的苗族同胞寫幾首歌曲。謝文經當時就允諾,在他健在能創作的時候,一定會給苗族人寫幾首歌,讓它出現在舞臺上。
很快,他隨這幾位苗族干部到苗寨中去采風,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創作出了倍受苗族同胞喜愛的《我們苗村多么美》、《西亞喲》、《搖籃曲》等作品。2008年他還為海南黎族風情音樂劇《木棉花開》中的十多首歌曲譜曲,為此海南電臺新聞廣播《文化海南》還特別做了專題進行宣傳。
當時,全國各地的合唱團體發展的非常好,謝文經同時將收集整理的黎族苗族歌曲,改編創作了《斗牛調》、《調聲》、《黎家姑娘》、《黎家心花開》、《搖籃曲》、《舂米謠》等二十多首合唱歌曲。其中有四首已在國內外獲得榮譽,其他作品也都有海南的合唱團分別演唱過,并作為保留節目。
蘇才霞說,謝老非常熱愛海南的民族音樂,對海南歌曲創作貢獻是極大的。2010年他的身體已不佳,但他依然還為2010年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樂東主會場開幕式主題文藝晚會創作了膾炙人口的主題歌《三月三信達達》,及女聲獨唱歌曲《苗家瀑布》,親自監棚錄音,且審查節目、觀摩晚會。
“他就像一部活字典,只要向他了解海南各地的民歌,他不用看詞看譜,隨口就能用黎話苗話等方言唱出來。無論是黎族各方言區的民歌,還是海南崖州民歌、儋州調聲、臨高民歌及海南漢族地區的民謠,他都唱得非常地道,讓您驚訝”。蘇才霞說。
(南國都市報/記者袁蘭)
?
?
相關鏈接:
柳巖自曝辛酸情史 口中人渣男友疑作家張一一(組圖)
女作家建議30歲前別結婚:應多接觸男性增加選擇
海南作家寫保險商戰小說《海邊有塊云》
美籍華人作家劉墉攜女兒海口分享新書《人生百忌》
臺灣著名作家劉墉10日來海口談《人生百忌》
小記者在海口采訪頂級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
?
?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