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璀璨的黎苗民族文化資源,如何能夠持續性保護和傳承,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服務?
????6日下午,海南省保護和開發黎族、苗族等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在海口開幕。來自省委黨校、海南大學、海南師范大學、瓊州學院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紛紛建言獻策,熱議海南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
建設保護區文化園
????五指山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厚的民族文化資源,在省委黨校副研究員詹賢武的眼里,是設立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最佳選擇和理想區域。他認為,如果能設立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就能把民族文化遺產原狀地保存在其所屬的區域及環境中,使之成為“活文化”,是一種保護文化生態行之有效的方式。
????迄今為止,全國已建有12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詹賢武認為,隨著國際旅游島建設進程的加快,設立五指山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時機、條件都非常成熟。
????詹賢武把五指山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劃分為核心區和外圍區兩大區域,面積約為1.52萬平方公里。核心區是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重點保護區域,以丘陵和山地為主;外圍區是黎族、苗族人民傳統的聚居地區,面積約為6340平方公里。在保護區內,將民族文化代表性傳承人,存在于本地區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生態中的村落、建筑、服飾、宗教、民俗、口頭傳統、藝術、傳統技藝和與之相關的文化空間,以及相關的實物、文字、圖片、音像資料等作為重要保護對象。
????詹賢武說,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五指山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提出比較晚,他建議盡快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和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設想類似,海南省民族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建成提出建設一座黎峒文化園,“既保護和傳承黎族文化,又能讓黎族文化服務于國際旅游島建設。”
????王建成認為,黎峒文化園區主要由相互聯系的三個板塊構成。第一,祖先崇拜和祭祀活動區,主要內容有黎祖大殿和三月三廣場,這是黎峒文化園的核心區。第二,園區建設5個黎族生態村寨,分別展示黎族5大方言傳統文化。第三,興建民族文化養生度假區、民族風情小鎮、民族文化長廊、民族文化展示館等。
????“通過園區建設,使黎峒文化園成為海南保護、傳承、展示、開發民族文化的獨特區域,成為國際旅游島文化旅游的一顆明珠。”王建成說。
搶救文身文化傳統民居
????黎族文身,這一流傳了數千年的黎族民間習俗終止于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此后除特殊情況下尚有個別人文身外,作為黎族少女成人禮的全民性的傳統文身退出了歷史舞臺。對文身文化的保護迫在眉睫,那么如何進行搶救性保護呢?
????海南師范大學教授王獻軍通過研究論證,認為黎族文身與一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它已無法再繼續傳承,是一種特殊形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文身老人的相繼離世,黎族文身急需搶救性的保護,同時也可以合理地利用來在博物館和旅游景點進行展示,從而挖掘出其現實價值。
????王獻軍建議,運用拍照、錄音、錄像、文字記錄等多種方式,建立起黎族文身口述檔案和數據庫;組織專人對黎族文身展開全面、系統和深入的研究;以圖片、錄像、文字解說等形式,把文身文化放到博物館或旅游景點展示,供游人參觀,合理利用。
????“在黎族文化當中,能夠在整個民族地區全面鋪開、成為民族地區代表性景觀形象和人文風貌、同時又體現黎族特點特色的,就是黎族傳統民居──船形屋。”瓊州學院副研究員高澤強建議,海南省應高度重視黎族傳統建筑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的作用,組織人員赴全國民族地區風情比較濃厚的地方參加學習,調查研究這些地區是如何加強對民族傳統民居的規劃、設計和建設等經驗,如云南西雙版納的傣族建筑風格,麗江納西族世界文化遺產的麗江古城,湖南鳳凰縣沱江兩岸苗族的吊腳樓等等。
????高澤強認為,今后凡在海南省民族地區的城鄉建設中,各種類型建筑的設計、興建都必須體現民族地區的文化傳統和建筑特點。建筑結構、建筑形態、建筑材料可以改變、可以多樣化,但傳統的民族建筑風格和特點不但不能變,而且還要突出,否則規劃、建設、環保等相關部門應該有權暫緩批建或不予批建。
????省政協副主席、省委統戰部長王應際,省民族學會會長、老干部王學萍出席論壇開幕式。
????論壇由省政協主辦,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省民族學會聯合承辦。(記者胡續發通訊員符總)
?
?
相關鏈接:
品味海南黎苗風情特色美食——魚茶政府扶持民間傳承 海南黎苗非遺活力重現絢麗多姿的黎苗風情服裝展示保亭:黎苗文化的堅守者福建海峽電視臺將黎苗風情帶到海峽兩岸海南陵水:黎苗禮儀歌曲賽助陣“三月三”?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