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演藝學院瓊劇團的演員在化妝。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攝
? ?10月31日,新加坡演藝學院瓊劇團和海南碧玉瓊劇團在海南文昌市聯袂演出瓊劇《珍珠情緣》 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攝
????在僑鄉海南省文昌市有一首民謠流傳民間:去番發財回家鄉,金銀衣布裝幾箱;閂起門來慢慢數,夫妻團圓樂心腸。時代變遷,在獅城新加坡的“番客”們鄉情日漸濃,而回鄉已然不是為了關起門來數“金銀財寶”,而是為了守住海南的“寶貝”瓊劇。
????10月31日,新加坡演藝學院瓊劇團的吳慧星和團友們與海南碧玉瓊劇團聯袂公演,在海南文昌市市會文鎮金青城劇院唱響瓊劇《珍珠情緣》。
????10月31日晚上8時30分,新加坡演藝學院瓊劇團的吳慧星和團友們與海南碧玉瓊劇團聯袂公演,在海南文昌市市會文鎮金青城劇院唱響瓊劇《珍珠情緣》。與省內眾多的瓊劇團不同,新加坡演藝學院瓊劇團的演員都是業余演員,當天的演出不少演員是首次帶妝登臺。
?
異國他鄉傳承瓊劇文化
????眼前的臺上的吳慧倩飾演的旦角唱功了得,儼然不像一位“新手”。這位1982年出生的女孩,已是一位有15年瓊劇表演經驗的“老行家”。
????“這次回來發現我們的瓊劇團發展越來越好了,燈光、舞臺、表演方式都有很大改進。”在短短的幾天,吳慧倩與團友先后與海南碧玉瓊劇團、海南瓊海市瓊劇團、海南文化藝術學校等交流。
????吳慧倩是瓊劇科班出身,曾在海南文化藝術學校讀瓊劇表演專業。畢業后,在父親創辦的海南文昌市實驗劇團唱了5年瓊劇,“但是當時的瓊劇市場不景氣,讓我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了行。”2007年,吳慧倩來到了新加坡,希望在這里能尋找自己的新天地。再次擇業中她選擇了當幼兒園華語老師。
????剛到異國他鄉的吳慧倩,唱慣了瓊劇,總是喜歡在家里的陽臺上、梳妝鏡前,“依依哦哦”的哼上幾句。
????但在獅城僅有22萬海南人,“單是聽到海南話都很難,何況是聽瓊劇”,吳慧倩感慨地說道,初到新加坡,瓊劇已然成為濃濃的“鄉愁”。
????初來乍到,實在找不著哪里有演唱瓊劇的地方,吳慧倩甚至想去上海越劇團哼上一曲。尋尋覓覓,終于找到了僅有5人的新加坡瓊聯聲瓊劇團,吳慧倩尋找到了鄉音,但也目睹了瓊劇在國外的“式微”。
????據介紹,受新加坡多元文化的融合及海南話較為小眾的影響,瓊劇的受歡迎和被接受程度遠在京劇、粵劇、越劇、潮州戲等戲種之下。目前僅存5家瓊劇團,且多為非盈利性質,很多演員老齡化嚴重,從當年唱“小生”變成如今60多歲的“老生”。
????而在新加坡演出一場瓊劇,從音響、燈光、藝術指導甚至包括演員,都要靠“租”,若選擇在大型歌劇院濱海藝術中心演出一晚,需花費10萬元人民幣。在能容納1000多人左右的小型劇場,則需2萬元人民幣,且票房都不理想。
????“所以,今天我們在從海南瓊海市瓊劇團交流回來的路上,我們的董事長還在和我說,如果再不抓緊行動,10年后新加坡的海南人沒有瓊劇聽了。”在所有業余時間里,吳慧倩全身心投入到傳承瓊劇文化的行動中。
“瓊劇義工”不遺余力
????現在,吳慧倩所在的新加坡演藝學院瓊劇團同樣是一家非盈利性質的瓊劇團,2011年成立,由5位海南華僑牽頭創辦。
????“董事們原本都是生意人,現在到了退休的年紀,出錢出力想為瓊劇做點事,他們恨不得自己能上場。”吳慧倩現在在該瓊劇團擔任戲劇主任,平時利用晚上和周六周日的業余時間教學生們練基本功。這些學生也均為瓊劇的業余愛好者。而新劇團的成立,吳慧倩希望通過自己當幼師的平臺,從小開始培養孩子們對瓊劇的興趣,并為他們開設系統的訓練課程,將來能“反哺”瓊劇。
????事實上,和吳慧倩一樣,在新加坡,始終有一群海南人對瓊劇情有獨鐘。但逢一些盛事,如會館周年慶、姓氏公會慶更是“無瓊劇不成宴”。
????由于吳慧倩是瓊劇科班出身,又有多年的表演經驗,在新加坡的瓊劇演藝圈子里,她已小有名氣,并時常受到各種宴會的演出邀請,她也從來不拒絕。
????在這個圈子中,還流傳著一位叫蔡篤翠的海南華僑的故事。在2011年8月,她自導自演自掏腰包花了30萬新加坡幣(相當于150萬元人民幣)在濱海藝術中心舉辦了《四大美人》個人瓊劇會。吳慧倩當時也受邀來到現場,很多外籍人士也被吸引前來觀看。
????吳慧倩說,瓊劇是我們海南本土的文化,如果再不抓緊通過演出、培訓的形式將它傳播傳承,以后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新三代”“新四代”不知道“瓊劇”為何物。所幸,在新加坡,依然有著一群“瓊劇義工”不計回報,仍在弘揚海南本土文化。
?
獅城瓊劇的與時俱進
????吳慧倩介紹,現在新加坡有一種戲劇表演形式非常流行——廳堂劇,即一改以往戲劇在劇場、劇院演出的形式,而選在在一個廳堂內演出。這是戲劇精致化的體現,無論從妝容,出場形式都有很大的創新。這正是在獅城瓊劇努力的方向之一。
????“就演員的妝容來說,新加坡的年輕人更能接受越劇較為淡雅的妝容,我們原本瓊劇的妝太濃了,很多人告訴我一看到就有點排斥。”吳慧倩的設想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將演員們的妝容進行改進,而在舞臺設計上,考慮多運用新的技術手段。
????吳慧倩表示,未來希望能通過招生培訓,培養屬于自己的舞臺設計、演員人才,而針對海南華僑的三代四代甚至五代孩子進行重點培養。“只有一邊傳承與保護它,并跟隨時代進行適當的創新,才能讓瓊劇歷久彌新,薪火相傳。”(記者吳棉 見習記者 傅人意)
?
?
?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