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收藏家陳小松收藏了不少古籍字畫。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張茂 攝
?? 中國是世界上古籍最多的國家,這些古籍主要是指1912年以前在中國書寫或印刷的書籍,形式多樣,僅漢文古籍就有約4000萬冊。
????今年6月,海南省向社會發布公告,請熱心海南文化的各界人士,主動捐贈古籍,為海南留史,以建立《海南省珍貴古籍名錄》,建立完備的珍貴古籍檔案。設在海南省圖書館的海南省古籍保護中心,在將近半年時間內,已征集到本省內300多冊古籍的信息,相信還有很多珍貴古籍藏于民間。
????經過改朝換代和兵荒馬亂的歷史變遷,古籍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和綜合價值,意義非同小可。搶救古籍,無疑就是搶救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不僅是政府部門的責任,也是每個人的義務。
????今天,我們通過研究、閱讀那些與海南島息息相關的歷史古籍,依稀可以理出一條鄉土文化脈絡。
????走進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古籍閱覽室,濃郁的書香撲面而來,圖書管理員小心翼翼地在一摞摞泛黃的線裝圖書中仔細清點,她翻書時的動作極輕,生怕這穿越歷史數百年的文化古籍多半點損傷。
????在海南大學圖書館,年近八旬的周偉民教授和妻子唐玲玲同樣沉醉于古籍的整理和研究,他們幾乎每天都消磨在那間堆滿了古籍和復印材料的小工作室里,頭發已花白的兩位老人戴著黑框老花眼鏡,埋頭研讀、校對、著述,似乎永遠不知疲倦。
????“文獻古籍是一個民族和地區的精神文化遺產,保存著地方文化歷史原貌和民族優良傳統,對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仍有可借鑒和利用的價值。”在《海南地方文獻叢書》出版時隔5年后,今年6月,海南省文體廳制定了《海南省珍貴古籍名錄申報評審暫行辦法》《海南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申報評定暫行辦法》,并向社會發布公告,開展民間收藏古籍的普查登記工作,再次大范圍地搜救和保護海南地區收藏的文獻古籍。
?
《昌黎先生集》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張茂 攝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語言和文字是文明和文化的載體,而形諸于書本的古籍,更是歷經了歲月的滄桑,存留至今,不能說不是一個個奇跡。
???2萬余冊藏于圖書館內
????記者從海南省圖書館地方文獻與古籍部了解到,截至目前,登記在全國古籍普查平臺中的古籍約2萬余冊,其中,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和海口市圖書館收藏的古籍數量較多,分別有1萬多冊和5000余冊。海南省圖書館、瓊臺師范學校圖書館、海南大學圖書館、文昌市圖書館等,也有不同數量的古籍收藏。
????在海師圖書館,記者見到海南省目前唯一一冊被納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古籍——明徐氏東雅堂刻本《昌黎先生集》,古舊的書卷上記錄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的詩詞文章。負責古籍管理的陳老師告訴記者,海師圖書館內收藏的古籍以明代以后的刊刻本為主,目前總數為754種13237冊,其來源多為原私立海南大學、海南華僑中學等校圖書館的移交和部分古籍收藏者的捐贈。
????“捐贈者中,以石光瑛先生捐贈的最多。”陳老師介紹,石光瑛是浙江會稽人,清末應試科舉曾中舉人,后在中山大學等校任教,上世紀40年代左右,石教授將一批珍貴的文獻古籍贈予廣東黃埔中正中學,該中學解放前夕遷往海南與海南華僑中學合并,之后,這些古籍移交至海師圖書館收藏至今。
????線裝的古籍少有插圖,一排排黑色鉛字洋溢著墨香。通常情況下,館藏的古籍有很多保護措施,例如設置專門的書庫,控制恒溫恒濕,以及防蟲、防火、防盜等,并且,古籍閱覽室的開放服務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對有需求查閱古籍者,應提前說明來意,并由專門的工作人員取書,古籍僅供室內閱覽,不得外借。
????在海南省圖書館,地方文獻與古籍部副主任王冬梅告訴記者,總體而言,海南省古籍保護的情況不容樂觀,主要是很多圖書館不具備古籍的收藏條件,無專門的書庫和書柜等,破損古籍的修復則需專業的技術人員和輔助工具,目前海南懂得修復古籍的專業人才很少。
????關于古籍破損的程度,國家有具體而明確的規定,例如文化部2006年發布實施的《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中,根據文獻古籍酸化、老化、霉蝕、粘連、蟲蛀、鼠嚙、絮化、撕裂、缺損、燼毀、線斷的程度不同,將破損程度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破損,其中一級破損程度最為嚴重,通常需要整冊揭裱修復。目前,海南省館藏古籍發現破損的通常以三級和四級居多。
民間散落約300余冊
????與圖書館較大規模的收藏不同,此次民間收藏家登記在冊的文獻古籍數量寥寥。記者從省圖書館獲悉,截至10月底,民間登記的文獻古籍僅300余冊,且多數分散。
????在海南大學教授宋靜敏的家中,記者見到兩套不同時期版本的《禮記集說》、一套晉代王羲之親筆書法的拓本、一套明代的《學庸集注》和一套光緒年間的《近科元魁集成》。據說,這已是相對比較集中且價值較高的收藏了。
????宋教授說,收藏文物古籍可以追尋歷史真相,可以品味不同的人生,其樂無窮。而同樣熱衷于收藏字畫古籍的陳小松先生,更是為自己的藏品精心打造了一間收藏室,一幅幅字畫、滿滿一面墻的書籍,加上古色古香的書臺和傳統的筆墨紙硯,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令人沉醉。
????不過,在陳小松看來,海南民間收藏者對文獻古籍的保護現狀并不理想,一方面是收藏者缺乏保護修復的意識;另一方面,民間收藏家缺少古籍裝訂、修復和保存的專業知識,例如海南氣候潮濕易生蟲蛀,不少人便會使用樟腦丸來驅蟲,“事實上樟腦丸有酸性,易使紙質發脆,不利于長期保存”。
????因此,有收藏者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在普查登記文獻古籍的同時,應放開“重點古籍保護單位”申報評定的條件,讓更多民間收藏單位和個人的藏品進入被保護的行列;另一方面,省古籍保護中心可適當開展一些科普講座或展覽等,以便普及古籍保護和收藏修復的常識。
????在此次古籍普查的過程中,收藏者陳小松還有另外的收獲。他向記者介紹,雖然古籍普查登記并不只針對和海南相關的文獻資料,但也會有這部分珍貴的古籍出現,書目一旦進入統一管理的平臺后,尋找起來就相對容易很多。
?
保護珍貴古籍任重道遠
????事實上,在所有登記在冊的文獻古籍中,與海南相關的地方文獻的確十分稀缺。海南大學圖書館館長詹長智分析認為,明代以前,海南的古籍印刷業比較落后,少量以“作坊”性質出現的民間印刷印制量本就有限,歷經歲月的沖刷和歷史的動蕩,現今保存下來的數目更是不多。明代以后,隨著文化繁榮發展,海南島上讀書人增多,收書藏書的氛圍漸濃,開始有一些文人留下著作,例如丘濬的《大學衍義補》等,為后人研究歷史提供了更多珍貴的思想和材料。
????詹長智說,海南地方文獻主要包括三塊內容:其一,是歷朝歷代描述海南島的地方志書,例如《瓊臺志》等;其二,是海南學者研究著述的文章,例如丘濬、海瑞等人的著作;第三,還有移居在海南的島外學者所留下的詩作、文篇,如蘇東坡在海南時的詩詞等。所有這些,都可以成為研究海南的視角和文獻資料。
????但可惜的是,這些涉及海南的珍貴文史材料很多都散落在島外。目前海大圖書館古籍部從廣東、上海、北京,甚至日本、臺灣、歐美等地復制影印了大量海南地方文獻資料,在不少研究者看來,這些復制品雖不是古籍范疇,但同樣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價值。
????在海師圖書館,陳老師還向記者介紹了利用珍稀古籍的現代方法:例如再生技術,即用復印、抄寫等方式,大批量記錄和呈現古籍善本的內容;縮微技術,即用攝影的技術,呈現古籍善本的原貌;還有古籍善本的數字化,即將現有的古籍掃描,再經電子合成等數據化處理后,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全文數據庫,通常可以光盤和網上瀏覽的方式呈現,例如《四庫全書》數據庫等。
????“網上數據庫不僅可瀏覽古籍善本原貌,還可閱讀流暢的文本文檔內容,而且具有強大的搜索功能。不過,從市場和文物收藏的角度來考量,電子版本自然遠不及紙質原版。”陳老師坦言,就目前情形而言,搜尋和保護海南珍稀文獻古籍任重而道遠。(記者李佳飛 李婧)
?
?
?
?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