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臨高人偶劇。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
在外人聽來,海南臨高語嘔呀啁哳,難以理解。可是,在臨高縣境內,用臨高語的一種土語——臨高話演唱的漁歌“哩哩美”、山歌“吶嚒哩”、戲曲“臨劇”和“人偶劇”,不僅已經流傳上千年,而且充滿了幽默、詼諧和哲理,是當地老百姓喜聞樂見,耳熟能詳的文藝品種。
如今,喜歡新潮的年輕人,甚至開始用臨高話改編流行歌曲,盡管并不專業,還不能與粵語歌曲和海南話歌曲同日而語,但作為一種草根性的嘗試,其在娛樂的同時,無形中也是在傳播本土文化和延續方言魅力。
說出來太平淡,唱出來才有氣場。在臨高,無論戀愛、耕田、捕魚、婚嫁、喪事,都要唱出來。高興時,以歌代言;苦悶時,以歌解憂;孤獨時,以歌為伴;勞作時,以歌除乏……
臨高,地處海南省西北部,橫亙在瓊州海峽之濱,地勢平坦,既有廣闊的海洋,也有肥沃的土地,物產豐富,歷來有“魚米之鄉”的美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上千年來,臨高人在這里創造了海洋文化,也創造了農耕文化。不同的區域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民歌戲曲:新盈、調樓等北部沿海一帶流傳著“哩哩美”漁歌,南寶、加來、和舍等南部山區流傳著“吶嚒哩”山歌。此外,臨高人還創造了獨特的人偶戲。
山歌漁歌做“媒人”
“妹喂妹,你在城市,我在農村,你騎的是車,我騎的是牛(吶嚒哩)。”
“哥喂哥,大車小車快快過,騎牛慢慢好觀景,我不愛坐車,我愛騎牛(吶嚒哩)。”
32年前,臨高縣南寶鎮昆殿村村民嚴定春憑借著一副好嗓子,打動了城里姑娘方燕花,并喜結連理。
南寶鎮地處丘陵地帶,在這個只有1.3萬多人的小鎮里,流傳著被人遺忘的山歌“吶嚒哩”。“吶嚒哩”是以每首第二句唱完后,都要唱“吶嚒哩”而得名。2012年12月28日,我們沿著凹凸不平的道路,驅車1個小時,到這座臨高最邊遠的鄉鎮,見到了當地最有名的民歌手嚴定春。
嚴定春說,過去,山歌“吶嚒哩”是南寶鎮男女青年交流感情的主要途徑,不僅在于其美麗動聽,還在于男生或女生可以通過對歌考察對方的才能和農業常識。
如,“椰子個則地(如果)吃,等到幾時摘(吶嚒哩),荔枝個則地摘,等到幾時下(吶嚒哩)”;這時對方就要回答,“椰子個則地吃,要等六月水甘(意思是水分減少),荔枝個則地吃,要等五月侖(指能削成片的果肉)號貫(成熟飽滿)(吶嚒哩)”。
嚴定春說,在南寶、加來、和舍等半山區地帶,農民喜歡唱“吶嚒哩”山歌。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后,或在牛背上,人們為交流感情,或一問一答,或一唱眾和。
而在臨高縣沿海鄉鎮,則流傳著“哩哩美”漁歌。《臨高縣志》記載,南宋紹興年間,臨高縣有個縣令謝渥,體恤民眾,重視漁業,漁業豐收,漁港到處聲逐漸發展成為漁歌的“哩哩美調”。
與“吶嚒哩”一樣,“哩哩美”也是青年男女的“媒人”。過去,臨高沿海鄉鎮,成年的未婚男女有集中居住的習俗,聚居的地方稱為“男子館”“女子館”,天高月明之夜,他(她)們集中到沙灘上斗歌,“漁歌唱晚”的歌聲此起彼落。
與“吶嚒哩”取材于農業相對,“哩哩美”則取材于漁業,如漁鄉風光、捕魚織網、愛情生活、祭海上保護神等。“哩哩美”具有濃郁的“海味”,曲調似大海般遼闊,似流水般流暢,似波濤般起伏。
臨高文廣局退休干部全德亮說,“哩哩美”和“吶嚒哩”是臨高民歌的兩朵奇葩。
(編輯:王藝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