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3-02/01/5be0bc89daae0c7b0881b157ab8d5062.jpg)
?
藝術之路曾一度低迷
李一松的父母是印尼的歸國華僑,印尼排華后返回中國,其父曾任海南農墾農場的副場長,而李一松也自小在海南長大。他自幼酷愛藝術,極有悟性和毅力,后畢業于海南大學藝術系,學習的是國畫。他在海南農墾農場工會工作期間,就利用工作之便經常深入海南松濤水庫流系的江河南渡邊寫生。
然而,李一松的藝術道路并非一帆風順,之后有一段時間,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李一松陷入了迷茫,暫停了自己的藝術創作,也有過下海的經歷。“那時候的畫家地位太低了,經濟待遇也極其有限,靠藝術生活日子難熬,所以我就回到祖籍所在地惠州,改行開始做起了裝潢。”但在惠州西湖旁的一次經歷再次改寫了他的人生,讓他回到了藝術創作的道路上來。
當時已經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藝術品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開始逐漸提高,在西湖邊上,有不少人在賣畫,也有不少來惠州開廠的臺灣老板買畫,這讓李一松也萌生了賣畫的念頭,開始是賣別人的畫,賣多了自己也技癢起來,開始重新拿起畫筆。
黎雄才贈四字“天道酬勤”
重拾舊業其實卻不簡單,“畢竟放下了畫筆幾年,剛開始的時候有點生疏的感覺。”李一松說,“所以我就找了很多名家的作品臨摹,有古人的,也有現代名家的,其中,臨摹得最多的是黎老的畫作。”
他從小愛畫松,所以對黎老很崇拜。臨摹得越多越是對黎老產生敬仰,李一松也因此產生了拜師的念頭。劉備是三顧草廬請到了諸葛亮,而李一松為了打動黎老,所花的精力更多。第四次到黎老家拜訪的時候,李一松特意帶來了自己臨摹黎老的一幅作品,黎老為他的畫作所動,老人慢慢點著頭說,“嗯,氣勢大,畫松有個性,細節還要錘煉啊。”并開始親自指點他如何畫好松樹的細節。
細節從哪里來?從采風中來,從琢磨中來。現在,李一松每當站在一棵古松面前,就像站在老師面前一樣,心底的那一份熱力和虔誠不曾止息。李一松說:“我從來不相信在畫畫的藝術上有捷徑可走,沒得偷懶,沒得投機取巧。一個山水畫家,只有在揣摩前輩大師作品的基礎上多去采風。”李一松追尋黎老的足跡踏遍三山五岳,有次看到千年古松,幾個人都抱不過來,生命力了得,他被深深感動,觀摩良久。后來有幸成為黎門弟子,便好比一棵新松置入了老松之厚土。
黎老在世時給他很高評價,九十多歲高齡時還為他的畫集題寫書名,并贈書法“天道酬勤”。天道酬勤,很多人將其懸掛頭頂,可真正能做到的少之又少。黎老正是中國最勤勞的畫家,他一生創作了數萬件作品,一天到晚不停地畫。作為黎老的弟子,李一松不光是在畫派畫風畫技上傳承師道,更是繼承和感悟到天道酬勤之精髓,并將其付諸實踐。
(編輯:王藝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