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飽滿斗志,投入保護區建設
建站初期的鸚哥嶺自然保護區,賬戶上沒有一分錢,沒有專業技術人員,沒有車輛,沒有辦公場所,沒有基層管理站點,沒有單位牌子,就只有一紙調令三個領導。——廖常樂
本報訊“忍受被螞蟥叮咬的疼痛,用腳丈量青山寬廣……”昨日下午,鸚哥嶺青年團隊成員廖常樂代表團隊作事跡報告,雖然講述的都是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日常小事,卻感動了現場的每一位觀眾。他們堅守理想的信念與行動,彰顯了現代青年大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
記者劉江浩/文單正黨/圖
為監測珍稀獸類爬遍200多座山峰
據了解,鸚哥嶺自然保護區是我國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2007年,來自全國各地的27名大學畢業生,參與組建了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建站初期的鸚哥嶺自然保護區是正科級經費自籌的事業單位,賬戶上沒有一分錢,沒有專業技術人員,沒有車輛,沒有辦公場所,沒有基層管理站點,沒有單位牌子,就只有一紙調令三個領導。”曾經冒著雨連續4天4夜觀察鸚哥嶺樹蛙的廖常樂,向大家道起鸚哥嶺團隊的故事。
廖常樂說,他們的工作,每年有40天到50天需要加班。“一次王云鵬和香港來的專家從保護區內的高峰回到白沙縣城,一段60公路的山路,因為下雨他們從下午兩點一直開車走到凌晨一點;王合升為了監測鸚哥嶺的珍稀獸類,爬遍了鸚哥嶺保護區200多座山峰;黃娟一個女研究生,連續兩個月在山里做完17個50×50平米的植物固定樣地監測。”
在省內外做了40余場先進事跡報告
如今的鸚哥嶺,有了屬于自己的14畝辦公場所,有了7個護林站點,護林員人手一輛巡護摩托車,團隊成員發表科研論文5篇、編寫2本保護區管理教材,在沒有土地權屬的情況下把75.6萬畝的森林有效地保護起來,創立了以“團隊、機制、社區”為核心的TMC管理模式,得到了周邊社區和社會的普遍認可。
在過去的2012年,鸚哥嶺團隊獲得了很多榮譽,“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我們‘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海南省委授予我們‘堅守理想、奉獻青春’青年團隊等榮譽,團隊代表先后得到了中央領導和省領導的接見,在省內外做了40余場先進事跡報告,引起強烈反響。可我們下一步的目標是什么呢?是在鸚哥嶺建立起‘管護、科研、社區、科普、旅游’五位一體模式,將鸚哥嶺打造成海南省乃至全國性的示范基地,讓社會大眾能夠直觀地了解熱帶雨林,認識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能讓人類與自然長久地和諧共生……”
(編輯:王藝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