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最新推薦
    器物中延續原鄉情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杜穎 陳耿 時間:2013-02-18 10:04:56 星期一

      八年多來,鐘捷東收集的鄉土文化器物有百余件

    瓊劇戲服

     ?? 明朝劇作家湯顯祖在《牡丹亭》里寫: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對這份扎根鄉土的情,雖也記不清從何時開始,卻讓鐘捷東愈往愈深。在瓊北鄉村大地間,疊合著祖輩走過的腳印,鐘捷東用一件件艱難收集而來的器物和對民俗活動的完整記錄,將原鄉文化的故事不斷延續。

      “六系鞋”的故事

      鐘捷東對一雙“六系鞋”情有獨鐘,六系鞋也叫南洋鞋、機工鞋。“解放前,在海南的鄉村還有好多老人在穿,如今卻早已不見蹤影。”鐘捷東是幾年前無意中在瓊北一座鄉村的老人家中發現的,被堆在犄角一個破舊的箱子里,鞋子是用汽車輪胎膠皮做成的,一整塊膠皮剪成鞋底,另一些膠皮繩子纏綁住底,鞋子滿是霉斑。

     

     木馬

      鐘捷東欣喜極了,從老人手里將鞋子買回了家。“六系鞋之所以會有很多名字,跟它有很多故事有關。”鐘捷東提到了抗日南僑機工。1939年初,日軍侵占海南島,從1939年2月起,瓊崖華僑聯合總會回鄉服務團和南洋華僑青年組成機工回國服務團,3000多名華僑,遠渡重洋回國參加抗日,其中瓊籍華僑800余人,他們在滇緬公路上搶運物資兵員,組裝維護車輛,付出了鮮血和生命。“而這些當年的華僑們,多數都穿著這種鞋子奔走在戰場和生命補給線上,所以又叫機工鞋、南洋鞋。”?

      鐘捷東說,“六系鞋,我還管它叫‘胡志明鞋’。據考證,1950年,越共領導人胡志明秘密訪華時,穿越封鎖線走了17天的路,才最終與毛澤東會面,會面時穿的就是六系鞋。”

      對表達歷史的物品,鐘捷東關注;對傳遞農耕文化的器具,鐘捷東更不會錯過。

      

    生產工具牛口罩 陳耿 攝

      拿起一個石頭打磨成的兜兜狀物件,鐘捷東說這是“牛叮咚”。過去多年,在火山地區行走,他發現火山地區的農家人在集中放養時,都挑選健壯有力、聽使喚的黃牛來作為領頭牛。有一次,鐘捷東奇怪地發現,在牛群中,一只“德高望重”的領頭牛,脖子上系著一塊空心大石頭,石頭里邊還夾著一個石鈴鐺。原來,百余年來羊山山林深密,難于管理,主人將領頭牛系上石鈴鐺,牛一走動,鈴鐺自然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音,主人很容易發現牛群,另外,牛群聽慣了鈴聲形成了條件反射,結隊而出,結隊而歸。鐘捷東高興地從農戶手里買下了這個牛鈴,后來他發現,嚴寒的冬天,對于一些牛犢或體弱病殘者,善良的主人還用笠葉編成“外衣”穿在牛身上,防寒又防雨,被羊山地區人稱為“牛衣”,鐘捷東也收集了來,此循彼復,積少成多。

      記錄瀕臨失傳的海南齋戲

      除了對器物,鐘捷東對民俗活動也有著良好的記錄。他是目前海南齋戲完整記錄人之一。

      齋戲,也叫平安齋,是活躍在瓊北地區民間的一種祭神的戲曲。它從原始祭祀活動中蛻變脫胎出來,融入了宗教、信仰、歷史、民俗、禮儀等內容,是道教文化與戲劇文化結合的產物,更是過去群眾一種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柱。所體現的是一種淳樸的鄉土情懷。

     

     草兜 陳耿 攝

      文革時期,齋戲曾被認為是非法迷信活動,遭到封禁。

      鐘捷東說,“人類經歷過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時期,如果能夠把海南齋文化和我國南方少數民族文化及世界古老民族遺留下來的原始形態的祭祀儀式,進行歷史的比對,對于拓寬世界文化人類學、民族學、藝術學等領域都將具有重要意義。”

      3年前,聽說海口永興鎮美梅村要搞一次為期11天的平安齋,鐘捷東眼睛一亮,按照一般的習俗,平安齋多的持續3-5天,能舉辦11天的齋戲,實屬少見。為了能全程記錄下這一珍貴文化活動,大年初二,鐘捷東就啟程了。可是記錄遠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和順利。

      美梅村因遭受過非議,在進行齋戲活動時對外來人十分警惕,不允許拍照攝像。可鐘捷東跟在村民身后,一出現就十分扎眼,身上背著相機的他,讓村民們心生戒備,生怕又是來搗亂鬧事之人。一群鄉民圍過來把鐘捷東堵在了村口,說什么也不讓進。“再來就把你相機砸了!”村民警告他。

      “我不是搗亂的,我十分支持齋戲,還要整理、弘揚它,希望能申報非遺!”

      鐘捷東磨著嘴皮游說解釋著,后來,在有關部門的協調下,鐘捷東才得以進村,村里幾個小伙子還開著摩托車一路盯著他,不放心。

     

     鴨形苙外殼。 陳耿 攝    

      從大年初二到正月十三,鐘捷東就一直守在美梅村,將平安齋記錄得認真詳實,他說,“過去齋戲在瓊北地區十分普遍,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表演齋戲的人越來越少,加之它廣泛散落民間,挖掘整理的任務緊迫,不能再有片刻的耽擱。”

      村民看到多日來如此認真執著的鐘捷東,漸漸態度大變,還誠意邀請他留下來吃宴。

      去年,鐘捷東在家鄉遵譚鎮發起了遵譚齋戲活動,吸引了各地人士聞名前來,讓海南齋戲再一次有了生動的演繹。

      8年多來,鐘捷東收集到的鄉土文化器皿有百余件,帶著守護農耕文化的理想,他繼續在鄉間“走讀”海南。

    ?

    ?

    ?

    相關鏈接

    實木家具———收藏市場香餑餑
    蛇年收藏市場理性回歸 紅色題材郵幣或繼續升溫

    ?

    (編輯:王藝珊)
    ?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