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者說
原海南省體改辦主要負責人遲福林: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3-04/15/4e00758b97290ae758012c2c63edbe06.jpg)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劉貢攝
股份制讓“瓊板塊”大放光彩
■本報記者劉貢
1991年4月5日,海南省股份制改革領導小組成立。當時的海南體改辦主要負責人遲福林任省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從1990年體改辦提出,到1992年全面鋪開,1991年對海南股份制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遲福林認為。
“20多年過去了,我們院也正在對海南股份制改革的經驗進行總結。”現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的遲福林在其位于海口市西海岸長濱路的新辦公樓里接受記者采訪時,回顧海南搞股份制的原因。“當時海南有兩個口號,一是建立股份制為主體的現代企業制度;二是搞活企業重在發展股份制。”遲福林說。
這涉及到三個大背景和前提。首先有中央層面的支持。1988年中央24號文件指出,除了支持海南的改革外,可以積極推進股份制;后來又提出限定在廣東、福建、海南三省內,進行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股票不上市交易的股份制企業的試點。
其次,海南股份制算是“被逼著出世”。海南原有中小企業三分之二虧損,國有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效益差,可通過實行股份制尋求出路;建設海南大特區需要吸引企業,雖有很多政策,均比不上股份制的“魅力”;而海南基礎設施建設太缺錢,需要通過市場的方式籌資,股份制是最好的渠道。
第三,幾家海南企業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搞股份制有了信心。
“建省初,海南沒有高速公路,海運沒有船只,坐飛機買不到票。”遲福林說,他作為省委機關的一個廳級干部,雖有資格買一張機票,卻也是一票難求。“進得了海南島,不排幾天隊,出不了島。”是股份制解決了海南航空募集資金,一步步壯大為中國第四大航空公司,直到海島出行暢通無阻。在這家公司身上,通過股份制突破了當時民航規定的政策局限,讓資金數倍數十倍地放大,并打破了資金的地域性。
股份制亦讓“瓊板塊”成為當時國內最熱門、勢頭最猛烈的板塊,大放光彩。在深交所最初異地上市的10家公司中,海南占了5家;在法人股交易市場為數不多的公司中,海南占5家。
1991年5月27日,省政府頒發《海南省全民所有制企業股份制試點暫行辦法》、《海南省股份制企業內部發行股票試行辦法》。一系列法規配套的完善,保證了海南股份制試點工作的順利進行。
至1992年年底,海南股份制企業達68家,聚集了200多億資金。海南股份制改革,為海南高速公路、船舶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募集了大量資金,加快了建設步伐。股份制亦對海南公司完善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起到重要作用。在建省辦特區初期熱潮消退后,股份制為海南沉淀了一批資金,幫助海南走出經濟低谷。
大事記
省人代會五次會議召開
批準“八五”計劃和十年規劃
1991年5月6日至13日,海南省人民代表會議第五次會議召開,會議審議和批準了《海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八五”計劃和十年規劃(草案)》,會議號召全省干部群眾同心同德、求實務實、艱苦創業,把體現全省人民意志的“八五”計劃和十年規劃變成美好現實。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