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樓:鐫刻幾多闖海夢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3-04/15/9120a42f4ba6d7d201fcd213d07c3d01.jpg)
海口大同一橫路3號3幢,原名人才樓。見習記者武威攝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3-04/15/7fe58d60a942ceda0517d5437332d9db.jpg)
1988年,海口東湖人才墻。黃一鳴攝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3-04/15/89cd360443ff799f5629fba7cfa7e5d9.jpg)
1988年的海口簡易的人才交流中心。黃一鳴攝
人才樓、人才中心……這些名字對于闖海人來說并不陌生,都成為海南建省辦特區(qū)十萬人才下海南的歷史見證,在閃閃搖搖的光陰里追憶闖海人的激情歲月。
海口大同一橫路3號3幢,一棟由4個單元6層樓組成的板式宿舍樓,沉寂在喧嚷的街道。
這棟不起眼的樓原名叫人才樓,始建于1985年,對如今快速發(fā)展的城市街區(qū)來說,過于老舊了,但它記錄的歷史不尋常,已成為一座闖海符號,是海南建省辦特區(qū)十萬人才過海南的又一有力見證。4月14日,記者走近這幢老房子,感受著曾經居住在這里的人們的生活與故事。
令人羨慕的人才居所
1988年前后,全國各地的人才潮水般擁至海南,海口大街小巷的人流中,夾雜著許多戴著眼鏡,背著旅行袋,手上捏一張海南地圖,氣質與本島人迥異的青年男女們。大同路當時正是海口市委市政府集中辦公地,又與傳統(tǒng)商業(yè)街區(qū)解放路僅一路之隔,找地方落腳的、尋找工作的、投親靠友的,人流涌動,熱氣騰騰,大同路周邊的一些招待所、旅店也早已人滿為患。
與出租房屋、負責那些只身前來海南創(chuàng)業(yè)的人暫住的招待所不同,大同一橫路上這座新落成的人才樓是專門分配給“人才”住的,這不免總引發(fā)著過路人的陣陣議論,人才樓字樣的牌子掛在最顯著的位置,“能住在這樣的樓里那得是什么樣的干部和人才?”
當年47歲的王鳳朝帶著妻子和3個孩子從陜西寶雞千里迢迢渡海來瓊,尋到樓門前時,算松下了一口氣,“以后這里就是家了。”
王鳳朝的大兒子王浩當時21歲,回憶那時人才樓的情景歷歷在目,“這座樓是周圍這一片最新最好的,3單元還設了一個招待所,樓北邊是一塊空地,東邊緊挨著是公安局宿舍,西邊則是水溝,長滿了齊膝的野草。”
據(jù)海口市就業(yè)局的退休老同志回憶,海口在人才引進工作上是先于建省啟動的。人才樓始建于1985年,1986年竣工后就相繼有各地的人才前來入住,房子設計了兩種戶型,三房兩廳和二房二廳,三房的100平方米,兩房的也有80平方米,按照當時的標準是要有海口市招干指標的高級技術人才方能入住。
王鳳朝是電光源技術方面的高級工程師,據(jù)王浩回憶,那時海口對人才可謂求賢若渴,像父親這樣外地來海口的,市里分配了一套三房兩廳居住,安頓好之后便直接進入海口市燈泡電器廠上班了,母親和自己的工作也有了著落。老機場路(現(xiàn)藍天路)當時很火爆的國營“南天大酒店”便是王浩在海口的第一份工作,是政府安排的“正式工”,住了新房,孩子也進了這樣好的國營單位,讓不少家鄉(xiāng)人羨慕不已。
海口橡膠廠、無線電廠、南寶電視機廠、紡織印染廠、海德滌綸絲廠、椰島公司……一批批有“指標”的從五湖四海趕來海南的人才,被安排進了風光的國營企業(yè),王浩回憶,母親當年在一家叫海山紡織廠的企業(yè),還經常聽鄰居們夸說,“呦!您那是國營的哦,可比我們這集體制的要好呢!”
記錄了幾多人才樓變遷
與王家有著類似經歷的還有20多年來一直住在人才樓2單元5樓的粘孝信,他1986年從云南西雙版納來,是海口當年第一批人才引進名單之列的。妻子阿惠不同意,沒跟粘孝信一起南下,說“從重慶來西雙版納二十幾年在這里,又要‘挪窩’,去海南啥子根基都沒得。”
粘孝信堅持要來,西雙版納普文糖廠不想老粘走,不放他的檔案,可老粘沒猶豫,為著那份理想和憧憬,“檔案不要了也要來這里。”妻子拗不過他,一年后也跟來了。粘孝信是搞食品飲料工藝的高工,在椰島公司,一干又是十幾年。
1990年代,隨著房地產泡沫破裂經濟陷入低谷,現(xiàn)實生活與理想的沖突逐漸凸顯,人才成長所需的大環(huán)境并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更大的改善。老粘有同感,“一些年輕的工程師選擇調頭離去。樓上的兩家鄰居,還有隔壁的那一家,沒幾年便打包行李離開了。說是回大陸,沒好細問。”76歲的老粘說起這事時有些落寞。
在老粘的家里,對比著老照片,二房二廳的布局跟當年1986年住進來時沒有任何改變,門窗有些舊,地上也有些反潮,需要經常擦,老粘和老伴沒有舍得花錢去買公司后建的集資房,“這里雖然簡陋,但存著過去的夢,舍不得離開了。”
王光新住進人才樓時是1991的事了。
海南建省辦特區(qū)震醒了很多人改變生活追逐理想之夢,“當時電視里邊大張旗鼓地宣傳著經濟特區(qū),我也被這種激情的力量鼓舞著。”在陜西師范大學物理系作教授的王光新,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自我推薦信,寄到了海口市人才中心。沒多久,指標下來了,他跟同樣優(yōu)秀的妻子有了具有雙指標調入海口的身份,從西安到海南,3天3夜的路程讓他記憶深刻,隨后他便跨進了海口某大學的校園,妻子也正式調入了工業(yè)局,生活開始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
王光新一家在人才樓居住了6年。他記得有一次,小女兒在家里拉小提琴,琴音越窗而出,吸引了街上的兩個年輕女孩,她們也是闖海人,一番尋找才找到王光新的家,夸獎了小女兒一番,感嘆著海南要是再多一些文化氣息該有多好。“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那時仍親切而單純,有多少闖海人,就有多少不同的闖海夢。”
如今的人才樓沉靜、安寧,在閃閃搖搖的光陰里佇立于街區(qū)的一角,偶有幾許春光拂掠,似在追憶闖海人的那段激情歲月。
林志向憶當年“人才熱”:
求職信
潮水般涌來
1987年8月,海南行政區(qū)人才中心成立。從當年8月至年底,人才中心的來函高達5萬多件,接待來人來訪多達1.2萬人次。而原先中心的六、七名工作人員顯然不能勝任如此繁重的工作。海南建省籌備組主要負責人緊急召集行政區(qū)組織部和人事局的負責人決定,組織部青年干部處和人事局人才中心的17名工作人員合署辦公,并以海南人才中心的名稱對外。
“1987年下半年,雖說還只是開展建省籌備工作,但海南在全國卻迅速掀起了‘三大熱潮’:考察熱、投資熱、人才熱。最熱的,莫過于‘人才熱’。”現(xiàn)任海南省人力資源開發(fā)局、就業(yè)局局長的林志向,講述當年海南人才中心的壯觀景象,仍難抑激動。那一年,30歲的出頭林志向擔任海南人才中心主任。
一開始,人才中心每天只收到二三百封信函,接待二三十人來訪。到了9月,情形突變。不到一個月內,發(fā)展到每天收到千余封信函,接待來訪上百人。
9月中旬,人才中心搬遷到后來的省委對面的行政區(qū)組織部招待所二樓辦公,那是座五層的小灰樓。“這里鄰近軍區(qū)二所、農墾三所,便于接待和解決來訪人員的住宿問題。”林志向說,當時只有兩間辦公室,后來求職人員太多,又增設了兩間辦公室和一間會議室。林志向說,“當時上島求職的人,第一站就是奔向人才中心的會議室,這里可以說是海南人才市場的雛形。”林志向說。
海南人才中心的17名工作人員編成了三個組,分別負責求職人才的接待咨詢、信函處理、分類登記造冊等工作。
這時,一個關鍵性人物對海南人才中心的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就是海南建省籌備組組長許士杰。
林志向回憶,許士杰相當重視人才引進工作。他要求人才中心對于來函要做到“每信必答,每函必復”。可是,堆得如小山一般高的信件,僅靠這17名工作人員手工操作,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回復完成的。
有人出了個主意,下班后把信函帶回家拆看、回復。于是,林志向和同事每天都抱一大摞信件回家。“明明是超負荷工作,卻沒有一個人抱怨。”林志向說。
一次,一位身穿著淺灰色夾克的中年人走進人才交流中心,他沒有驚動大家,翻看了人才檔案庫上的“人才登記表”,又看了一些來信來函,并和身旁幾位求職的青年人親切交談。當他發(fā)現(xiàn)成千上萬的信件從接收、復函,發(fā)商調函,建立人才檔案庫,全靠人才中心的十幾個同志手寫時,他吃驚不已,趕緊把人才中心主任林志向找來了解情況———這人就是許士杰。
沒過幾天,許士杰讓財政部門劃撥了10萬元辦公經費給人才中心,并提出了要引入計算機管理人才信息的問題。
“我記得到1990年,庫存的人才檔案有18萬份左右,外界稱‘十萬人才下海南’估計緣此而來。”林志向說。
林志向回憶,建省前后在海南的政府機關和企事業(yè)單位落腳的,不過幾千人而已,與親身來海南求職和來信來函求職的數(shù)字差距甚遠。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海南“房地產熱”帶動了相關行業(yè)的發(fā)展,分流了不少求職者。這時,海南人才中心的壓力才稍有緩解。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