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海人”的海南夢
1988年后,五湖四海的闖海人在海南尋找自己的思想。黃一鳴攝
林克昌曾見證了海南建省掛牌的時刻。黃一鳴攝
郭紹明在老省委大院。
改革開放以來,海南幾度成為全國關注的熱點,每個時期,都有諸多懷揣夢想的人在遠赴這個南國寶島。尤其是25年前“大特區”號角的召喚,讓全國十萬人才奔涌南下,開始他們的“拓土之旅”。
在這些被稱作“闖海人”的群體中,有一群更為特殊的人群:“歸海人”。
這是一份尋根的夢,雖然橫跨海峽,不遠萬里,依然魂牽夢繞。
從改革開放以來,海南幾度成為全國關注的熱點,每個時期,都有諸多懷揣夢想的人在遠赴這個南國寶島。尤其是25年前“大特區”號角的召喚,讓全國十萬人才奔涌南下,開始他們的“拓土之旅”。
在這些被稱作“闖海人”的群體中,有一群更為特殊的人群:“歸海人”。
他們曾經離開過海南,那是為了求學、為了理想;后來他們都回來了,那是為了回家、為了夢想。那些混沌的夢想,曾經五彩斑斕;而他們匯聚成的力量,早已融入海南特區建設主力大軍的一分子。
林克昌:建省前回來報效桑梓
1980年代,已經開始改革開放的中國,依然背負著諸多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大學生畢業包分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代大學生很多人都會羨慕那時畢業包分配的好處,但卻很少體會到其中的苦澀。
新中國成立以來,多少海南莘莘學子,懷揣夢想,負笈北渡,到內地高校求學。4年后,大學夢結束,他們卻身不由己,能否回到海南,只能靠碰運氣。從這個角度看,他們中的大多數都“運氣不佳”。海南省建設廳原巡視員林克昌就是其中一員。
1968年大學畢業后,林克昌被分配到河南信陽工作,雖然已在外成家立業,還是河南省委政研室的處長,但他的故鄉情結還是揮之不去。
“沒辦法,就是想家。”他說,按捺不住對家鄉的思念、抑制不了建設貧窮落后家鄉的夢想,終于在1985年初舉家遷回了海南島。
一到海南,他就用1個月的時間對海南解放30多年來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寫出一篇《改革與開放是海南經濟起飛的基本條件》的文章,反映了他對海南發展的深入思考和迫切心情。
1988年4月13日,他親眼見證了“四塊牌子”的轉換:行政區黨委、政府的牌子換成了海南省黨委、政府的牌子。
“這種經歷是我人生的享受。”他說,作為“歸海人”,十分慶幸自己比后來的“歸海人”“闖海人”多了這段親歷海南省誕生的寶貴經歷。
一建省就被任命為廳級干部的林克昌,回想起當年“歸海”的選擇依然不悔,“我回歸海南、報效故里的夙愿實現了。無怨無悔,心安理得。”
郭紹明:建省回鄉效力
“我是海南人,也是貨真價實的‘闖海人’。”原省旅游局巡視員郭紹明說。1964年考入大學的他,由于遭逢文革,直到1970年才被分配到廣西柳州市工作。這段分配的經歷,能說明他的家鄉情結。
“我很想回家,哪怕是離家鄉近一點也好。”他說,當時一共有兩次分配機會。第一次他原本可以分配到廣州,卻把寶貴的機會讓給了一位已經成家立業、更需要回家的同學。第二次,他依然放棄了去北方多地的機會,選擇了到離家鄉近、卻還不太發達的柳州。對此,他甘之如飴。
“柳州和廣州,離海口距離都差不多,像個等邊三角形,回家都很方便。”他說。由于在柳州表現出色,到建省時他已經是柳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我在那里成了家,最好的青春年華已經融入了柳州的山山水水,對柳州的一切我都感到親切。”他說。
1987年下半年,中央決定創辦比經濟特區還特的海南經濟特區的消息傳來,讓他陷入了矛盾:“回海南參加特區建設,還是繼續留在柳州?”
和林克昌一樣,深重的家鄉情結,讓他最終放棄了原本在他鄉良好的發展前景。已過不惑之年,重新創業確實不易。但他想,創業有艱辛,也有無窮樂趣;報效家鄉有困難,但更能實現夢想。
1988年8月,他到省政府辦公廳報到,成了名副其實的闖海人。
沒有職務,他不求名分。沒有房子,伯父騰出一個房間給他,與母親和兩個女兒擠在一起。妻子沒有工作,“等我在海南干一段時間再說”,直到一年后才解決了這一問題。
“25年過去了,現在回顧這段經歷,頗有感慨。”他認為,闖海要有很強的為改革開放試驗獻身的精神,要有戰勝各種困難的勇氣,“我畢竟是海南人,對生我養我的家鄉在內心深處充滿了愛,這給了我克服種種困難的力量!”
郭紹明的想法,代表了當時所有“歸海人”的心聲。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力量,他們才能在回到家鄉后,為海南的建設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歸海”20多年,郭紹明先后在省政府、省旅游局等單位供職。他說,回鄉20多年,親身參加了海南的改革開放,親眼目睹了家鄉的前進與發展,見證了這一段頗有價值的歷史,“我覺得很有意義,一點兒也不后悔當初闖海的選擇。”
新一代海南學子選做“歸海人”
由于歲月悠久,如今也許無法統計當初有多少像林克昌、郭紹明一樣的“歸海人”,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群體為數不少。
他們戀家,有著深深的海南情結,不想離開家鄉。即使由于各種原因不得已暫時告別故土,故鄉也是他們心頭揮不去的眷戀。寶島海南,就有這樣的魔力,能讓在這里住過生活過的人魂牽夢縈。
“我的大學同學、中學同學中,像我一樣最初被分配到其他地方工作的,大多數都像我一樣,最后都回到了海南。”林克昌說。
1988年5月期的《南風窗》就載文稱,“今年大學即將畢業的大多數海南人都表示:要回去干一番事業。”建省前數月,廣州某工程承包公司去清華土木系要畢業生,廣東籍的就只有一個海南人。這位同學幾經考慮,還是決定回海南。小伙子說:“困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生中沒碰過困難。”
時至今日,國際旅游島建設的號角嘹亮,海南再次發出了急需人才的號召,回海南還是不回有前人的榜樣,海南新一代學子中很多已經做出了抉擇,回到美麗的大海之南,為了建設家鄉,為了實現自己的“海南夢”!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