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們正在討論下一步的捐資工作。 蒙鐘德 攝
已經80歲的王春詠依然熱心助學。 蒙鐘德 攝
瓊海市有一群老人,7年來幾乎走遍了瓊海的每一個自然村,分文不取,只為助學。
他們開始行動時,別人并不理解,甚至打電話辱罵他們;他們潔身自愛,說到做到,不取一分錢,最終得到別人的認可。
7年來,他們幾乎走遍了瓊海的每一個自然村,分文不取,只為助學。
8月24日上午9時,瓊海市嘉積中學的青少年活動中心內熱鬧非凡。瓊海育才文化促進會2013年獎學助學金頒發會在這里舉行。在當天的頒獎大會上,117名瓊海王氏學子共獲得了10余萬元的獎學助學金。
主席臺上,幾位穿著襯衫打著領帶的老人忙上忙下,顯得格外興奮。連續7年,每年頒獎大會召開的這一天,是這幾位老人最為高興的時刻。
2007年,5個一起喝茶的退休老頭,想著要發揮余熱,他們一拍即合,決定創辦公益事業,成立了瓊海育才文化促進會(以下簡稱促進會),瓊海王氏獎學助學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助學會)是促進會下的工作委員會之一。
王春詠,80歲;王業儒,78歲;王家淦,69歲;王業精,68歲;王世煥,68歲;王國民,64歲……誰能想到,正是這一群老人,不甘退休后的寂寞,為宗族獎助學事業四處奔走,承受著他人的誤解與白眼,堅持宣傳獎助學工作。
起步艱難:
13個辱罵電話
“最開始下鄉做宣傳、發動會員,很多人都不理解我們這幫老頭。當時的會長王柱國,一天內就接到13個罵我們的電話。”瓊海育才文化促進會的幾位老人坐在瓊海王氏樓辦公室中,七嘴八舌地對記者說起當年助學會成立時的艱辛。幾位老人退休前都是瓊海市的老干部,有著一定的影響力,但在籌款途中依然遭遇了很多困難。
助學會2007年第一批頒獎資金來自于有經濟實力的瓊海王氏宗親的捐款,王國民說,“發動一兩個老板來捐款,并不長久,基礎力量來自于發動更多的會員。”借著第一屆頒獎
大會成功舉辦的勢頭,助學會成立了一個由王柱國、王春詠、王業儒和王國民組成的4人宣傳小組,下鄉發動瓊海各鄉鎮的王氏宗親入會。
“首先需要捐款300元,領到會員榮譽證;此后持證人的子女、孫輩如果考上一本或二本,即可獲得當年的獎學金;如果家境特別貧困,還可以申請助學金。”王世煥攤開一本會員證,詳細解釋助學會的獎助機制。
正是這300元入會費,讓一些鄉親誤解了這幾位老人。“有些人罵得很兇,不僅當面罵,還打電話來罵,說我們退休了沒事干,想騙他們的錢。”王國民模仿著曾經的惡語相向:“‘你們這幫退休的老頭子,還能干成什么事!我不相信你們!’”
“只能耐心地給他們做工作,一次不行去兩次,當然還是以自愿捐款為前提。”王業儒說起往事則比較淡定,似乎那些辛苦都不值一提。
4個加起來快300歲的老頭,開著自己掏錢租來的車,顛簸在鄉道上,早出晚歸,瓊海的每一個自然村都落滿了他們的足跡。
一諾千金:
不貪1分錢會費
“要打消鄉親們的顧慮,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聲明我們絕不會貪污挪用,哪怕是1分錢的會費!”會計王家淦拿出一份新制的資產負債表,表上捐款、會員費收入、王氏樓收入、獎助學支出等款項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助學會還會在定期召開的總結大會上公布詳細收支情況。
老人們不辭勞苦地堅持下鄉宣傳、動員,不厭其煩地向鄉親們解釋會員費的用途,保證會把錢都用在正途上。
“不僅不挪用會費,我們自己還經常掏腰包呢!”王業儒話音未落,在場的每一位老人都點頭贊同。助學會早期進行宣傳的資料印發費用、下鄉的交通費用、餐飲費用,都是由老人們湊起來的。
承擔著來自宗親們的誤解,不取分文卻還自掏腰包,是什么樣的動機促使老人們堅持了下來?面對記者的疑問,王業精爽朗一笑:“我們不圖錢財,不貪虛名。”而會長王春詠總結的“發揮余熱,無私奉獻,力所能及,多做善事,留個腳印給后人”這句話,就是他們的共同心聲。
老人們的辛苦與真誠,鄉親們有目共睹,多數鄉親還是理解并支持老人們的公益事業,踴躍捐款入會。
“在外地打工的鄉親,聽說了我們王氏助學委員會,也希望入會,特意打電話讓親友們幫他墊付入會費。”王業儒指著辦公室墻上的捐款芳名榜,講述了一個個鄉親們熱情支持助學會工作的故事。
隨著會員的增加,助學會在瓊海市每個鄉鎮都成立了分會,設立分會會長及秘書,并在每個自然村都設立一位理事員。目前,助學會已設立22個分會,發展會員2921人,并在瓊海建起了一棟辦公樓。機構設置的完善、管理章程的設立、瓊海王氏樓的籌建,助學會的工作漸漸步入了正軌。如今,促進會已連續7年資助、獎勵瓊海考上大學的王氏子弟838人,頒發獎助學80余萬元。
眾擎易舉:
運行20年沒問題
采訪期間,記者在瓊海市人民醫院見到了會長王春詠。由于忙于籌備2013年的獎學、助學工作,他日前突發腦梗塞,被送進了醫院。
年已耄耋的王春詠,并未因病住院影響到他高昂的情緒:“助學會再運行20年也沒問題!”
海南現有的宗親助學機構中,瓊海王氏獎學助學工作委員會已發展為持續頒獎時間久、會員規模大、資金來源固定、捐助學子多的突出機構了。
“眾人拾柴火焰高”,王春詠把委員會目前的規模與成就,歸結于王氏家族的凝聚力。
王曼酈,這位嫁到廣州的瓊海女兒,曾連續3年提供助學金6.8萬元。“近80歲的老人們還能頂著誤解、干勁十足地做助學工作,換成我肯定做不來,我非常佩服他們!”快言快語的王曼酈哈哈一笑,認為把捐款交給助學會,是做了有意義的事情。
“鄉親們覺得捐款入會是行善積德的大好事,都希望把名字留在芳名榜上。”王春詠對陽江鎮陽江村委會年過七旬的阿公王運參印象尤其深刻。賣掉幾十斤胡椒后,王運參特意來到王氏樓給三個兒子入會。王運參的小兒子正在獄中服刑,阿公說:“我也要給小兒子入會,為他積德,希望他可以重新做人!”
目前助學會資金主要來源有4個:國內外宗親和社會各界人士捐款、會員費收入、王氏樓收入以及資金盤活收入。“每年收入20來萬,除相關費用,要支付每年10萬來塊的獎學、助學金,完全綽綽有余呀!”王春詠哈哈一笑,現在完全不用為助學會的資金來源而擔憂。
位于王氏樓5樓的促進會辦公室中,墻壁上張貼著密密麻麻的捐款芳名榜。“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一幅由王業儒書寫的潑墨大字,懸掛在正對大門的墻壁上,是這群老人的共勉之語。他們將用自己已經不再矯健的雙腳,繼續奔走在助學之路上。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