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寧市委、市政府將大米、棉被、大衣等救災物資及時送到受災村民手中。
12月17日,萬城鎮集莊村,當地黨員與村干部給安置點的老人送來熱飯。
12月17日,萬城鎮集莊村,外地農民工得到政府救助,臉上露出了笑容。
12月17日,萬城鎮集莊村,外地農民工正在準備晚飯。
12月17日,萬城鎮集莊村,外地農民工圍在一起看電影。
沒有統一的服裝,沒有統一的身份標識,不都是年輕的充滿朝氣的面孔,在萬寧市萬城鎮集莊村,有這樣一批農民志愿者,在災害降臨時親赴一線解救民眾,災害過后又馬不停蹄把救急物資送到災民手中,其熱心和英勇令人感動。
今天早上,作為萬寧受災最嚴重地區之一的集莊村,依然下著小雨。天一亮,48歲的村民溫為秋就急忙趕往村委委員陳君道的家中。“今天新的一批救援物資要運送到這里集結,我要去出出力。”他說。
在陳君道家,記者看到,像溫為秋這樣志愿過來幫忙的農民共有10人。他們的工作主要是幫忙搬運物箱。從早上10時開始,他們除了吃飯,一直在忙碌。
“我們幫忙把箱子從大卡車上卸下,然后又搬到各自然村前來運送的車上。今天我們每人都搬了幾百箱次。”下午5時,擦著臉上的雨水,志愿者王小春說。
“像這樣的志愿者,我們集莊村委會10個自然村每村都有一隊,一共110多人。”集莊村村委會主任溫為興談起他們,臉上既充滿感激,又洋溢著自豪。他說,不要小看這批志愿者,這次救災工作,他們的奉獻遠遠比眼前所看到的多得多。
據了解,在暴雨最集中的14日晚上到15日凌晨,在隨時都有危險的情況下,這些農民就主動去解救孤寡老人及小孩,有的還駕船把他們送到安置點。暴雨停歇后,他們又立刻出動15臺拖拉機,給受災群眾送衣送飯。
“前天晚上11時,當我把棉被、方便面送到安置點的鄉親和老人手中時,他們的手很涼,但依然緊緊地握著我的手,鄭重地說了聲謝謝。”當被問到為什么要去找“罪”受時,溫為秋如此回答。
(本報萬城12月17日電)
救災快訊
省民政廳調撥
御寒衣被
本報海口12月17日訊?(見習記者張靖超?通訊員石清理)記者今日從省民政廳獲悉,省民政廳今日從省級救災物資儲備倉庫緊急調撥的5000件御寒衣被、400件大衣已送至受雨災嚴重影響的萬寧等市縣。
萬寧發放大米600噸
本報萬城12月17日電?(記者李科洲?見習記者蘇慶明?特約記者陳循靜)今天,萬寧有序發放救災物資,截至今天18時,已為全市12個鄉鎮和興隆的受災群眾發放大米600噸。
受災嚴重的萬城鎮已發放大米112噸,全鎮15個村莊的每戶群眾都領到了一包大米。
萬寧市還給受災群眾發放了一批冬衣、棉被,以及一批方便面、餅干、八寶粥等。下一批救災物資也在陸續發放中,將發放大米900噸,棉被、冬衣各1萬件。
災情報告
17個自然村仍泡水中
本報萬城12月17日?(記者李科洲?見習記者蘇慶明?特約記者陳循靜)?雨,打在臉上,有些痛。水,仍然在浸泡著村莊。這里是萬寧市萬城鎮集莊村。站在集莊村委會番來村一戶人家的3層小樓頂上,只見四周白茫茫的都是大水。在萬寧,共有17個自然村仍被水浸泡,涉及萬城、后安和東澳3個鎮,受災人口達7100人。
從14日晚到今天,雖然大水正在逐步退去,但這些村莊還未能恢復正常的生活。
“昨天,這里水還泡到腰部。”走在集莊村西村小組的主道路上,膝蓋沒在水中,為我們帶路的朝陽村村民李峰告訴記者。
趟過一條被水沖來的水浮蓮占領的村道,在“水巷”中七拐八彎后,我們來到了村民蘇德遵家。窗臺上,一道線條十分明顯地告訴人們水曾漫到的最高度;地板上,斑斑點點的水漬還未全消。蘇德遵說,昨天屋里還泡著水,今天一早剛把積水清理干凈。
屋里,一個塑料泡沫箱里塞滿了衣服,全是濕的。
蘇德遵的弟媳陳少梅帶我們去看他們的廚房。只見木碗柜的腳已被泡壞;柴火整齊地堆著,是濕的。陳少梅打開米缸,里面是空空的。她說,米已被水泡壞,都清理掉了。
李峰告訴她,今天會有米送到村里來,鎮里上午剛收到市里拉來的1600包大米。陳少梅連聲說,水退了就好辦!
救援故事
徒步涉水進村被困
兩救災干部掛樹4小時
■?見習記者?蘇慶明?特約記者?陳循靜
通訊員?黃良策
15日中午,萬寧市長豐鎮長水村村口,泡在水中的一棵樹上掛著的衣物依稀可見。
“那是兩個鎮干部的衣服。昨晚過來救援我們的時候被水沖走,差點送命。”長水村一村民說。
這兩名干部一名叫翁啟全,是長豐鎮黨政辦主任;另一名叫肖世波,是一名普通干部。傍晚時分,記者撥通翁啟全的電話時,他又回到了長水村,參與救援工作。
翁啟全回憶,14日下午,他和肖世波正在鎮委值班。因為兩個人都會游泳,晚上9時多,他們被鎮委書記安排趟過村口的水流,進村救援。
“當時水流很急,水漫過橋面1.5米。但我們覺得還是可以走過去。”翁啟全回憶道。
不幸的是,黑燈瞎火的情況下,兩人沒能看清水勢,沒走多遠就被大水沖走。
“當時我聽到他們連呼救命。”村民回憶說。但是,湍急的水流阻礙了他們組織救援。
陷入汪洋中的兩個人幸運地抓住一棵樹的樹枝,防止被進一步沖遠。“當時說不怕,那是假的。但是我們兩個人一塊相互鼓勵,告訴自己只要不緊張就一定能逃脫。”翁啟全說。
沉住氣的兩個人在樹上開始了漫漫的等待。可是,夜里12時半左右,已漸漸失去韌性的樹枝支撐不住兩個人的重量。
在考驗勇氣和智慧的時刻,兩人決定破釜沉舟。經驗告訴曾經多次參加抗洪救災的肖世波,只要兩人能抓住檳榔樹,就沒有大問題了。
于是,兩個人把身上阻礙游泳的外衣脫掉,開始朝120米開外的檳榔樹游去。“短短”的旅程,一共耗去了30分鐘。
“抓住樹葉那一刻,我知道希望降臨了。”很快,水性不錯的他們游到岸上,來到了村里的防洪樓。
稍作休息后,看到同事在忙的兩人又投入到救援活動中,一直忙碌到凌晨4時半。(本報萬城12月17日電)
災區即景
外來農民工3天來第一次吃上米飯
“政府沒忘我們這些外來人”
■?見習記者?蘇慶明?特約記者?陳循靜
通訊員?曾覺
白花花的米飯剛從鍋里端出來,清香的熱氣慢慢地往空中升騰。今天下午5時,萬寧市長豐鎮集莊村的防洪樓里,當地50多名外來農民工終于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
“這頓飯,太香了!”圍著一大盆肉湯,來自浙江的民工小伙葉傳清和幾位工友正在大快朵頤。
聚集在這里的民工全部是在當地種植西瓜的。瓜老板陳財鑫告訴記者,民工全部來自浙江、云南、貴州等地,15日凌晨,大家為避水災全都躲到這里,已經連續3天沒有嘗到米飯的滋味了;今天接到政府送來的大米,大家都相當興奮。
記者看到,由于空間狹小人口較多,屋內還顯得相當凌亂,簡單的幾個床位都是用桌椅拼湊的,不少人還在打地鋪。盡管條件簡陋,飯菜的熱氣卻給整個屋子增添了許多暖意。幾個年輕人正在裹著被子看電影,氣氛安定有序。
“被子是我們逃過來時自帶的,其他的都是昨天政府送來的,正好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切著手中的菜,楊順娥說,“門邊那幾箱方便面也是政府送來的。”
透過窗戶,依然能看到浸在水中的瓜地。望著窗外,楊財鑫又想起了緊急逃亡的時刻:“14日夜里雨下得緊,水位很快漲到膝蓋,我們趕緊跑,很多生活必需品都來不及帶。”
對于政府的救助,民工們表示這既是期待之中的,又有點超乎期望。“政府的行動很快,也很貼心。除了給這里的村民幫助外,他們也沒有把我們這些外來人忘記。”
?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