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椰雕傳人吳名駒在創作構思中。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3-12/23/93191d57d8ac85f58c94862584886d4e.jpg)
吳名駒作品 《祥云萬福碗》
吳名駒作品《江山如此多嬌》
吳名駒作品《中興四靈圖》
吳名駒作品《獨步》
海南椰雕和黎錦一樣﹐是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片。曾經﹐椰雕是海南進貢的珍寶﹐被譽為“天南貢品”。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的椰雕工藝開始被人們淡忘。吳名駒是少數繼承這門手藝且小有名氣的椰雕大師。為了將椰雕這門技藝傳承下去,他潛心學習雕刻藝術,正逐步將傳統椰雕作品的圖案和制作方法整理成冊,并打算將這一技藝代代相傳下去。?
耐得住寂寞的精工細雕
外形古樸拙憨的椰殼罐,山水、樹木、長城、樓閣浮雕栩栩如生,色澤明暗漸變自然天成。每一棵蒼松的挺拔,每一座山峰的豪邁,每一處樓閣的氣度……細細品味這件名為《江山如此多嬌》的椰罐,要在方寸之間,纖毫畢現,一絲不亂,無一不考驗著年輕的海南工藝美術大師吳名駒的椰雕功力、體力和心態。
上世紀70年代出生在海口著名的椰雕村富道村鄰村保明村的吳名駒,少時趕上了椰雕發展的好時代。上初一那年,吳名駒到富道村去玩,看到村里惟一懂得全套椰雕技藝的老藝人文傳述揮刀如筆,把一個個椰子殼在手中幻化出栩栩如生、細致入微的立體畫面時,他就再也忘不了那刻刀的神奇,對這門手藝著迷不已。僅一眼之緣,吳名駒成了文傳述最后一名徒弟,老人將全套椰雕技藝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
為了豐富自己的學養,吳名駒還自修了繪畫、音樂和其他雕刻種類,包括泥塑、木雕、玻璃鋼雕等。由于技藝過人,他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椰雕的代表性傳承人,曾受邀參與制作海南省人民政府為慶祝97回歸贈送香港政府的禮品———大型貝雕;還代表海南非遺項目(椰雕)參加上海世博會海南活動周,在海口寶剛大舞臺進行現場展演。
吳名駒的工作室設在龍橋鎮,文明大道西邊上一座兩層高的樓房,門口處掛了一幅介紹椰雕工藝和他個人從藝生涯的宣傳畫,進門就可以看到大廳的玻璃櫥窗里陳列的各式各樣椰雕作品。
“雖然學習種類很多,但我最鐘愛的還是椰雕,椰殼材質細膩輕薄,最適合精工細雕,這和我的個性很相契。”吳名駒說,“但椰雕的工具又很簡單,基本上就是大小不一的刻刀,需要有相當的力度才能刻動堅硬的椰殼,這時需要拂去煩躁,靜靜地沉下去,一個月、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雕出一件好作品。”
技法和精湛度決定椰雕的價值
椰雕的使用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詩句記載把椰子殼作為碗、瓢、杯子等餐具進行使用,如“酒滿椰杯消毒霧,風隨蕉葉下瀧船”,再后來,椰雕工藝品長驅直入皇城宮墻,有了“天南貢品”的美譽,而在民間,海南人們結婚時都會用椰雕盒盛裝檳榔,椰雕盒上通常刻有“五世其昌,琴瑟靜好”與“鸞鳳和鳴,百年偕老”字樣,文化底蘊深厚。
吳名駒對記者介紹說,椰雕的工藝復雜,首先得從選料開始。要挑選顏色、硬度、厚度都相近的椰子,老藝人靠著長年的經驗和眼力,透過包裹在外的椰棕就能判斷出椰殼的形狀、色澤、厚度、硬度等。接下來,根據椰殼的形狀設計要雕刻的作品。有些作品需要保留外層厚厚的椰棕,這時,割棕就成了關鍵的一個環節。
然后是造模和拼接。造模就是將椰殼在車床上車出想要的形狀。而拼接環節也有講究,就是將椰殼切割成一片一片,然后粘合在一起。有時會在拼接前先做一個玻璃鋼模,有時干脆就直接拼接,這當中要克服一個拼合產品易熱脹冷縮的問題。
椰雕的珍貴,體現在工藝上,尤其雕工的技法和精湛度決定著作品的價值。雕刻種類又有沉雕、浮雕、透雕、割雕、圓雕、拼貼、油彩等。除了原汁原味的青殼雕外,椰雕也和其他雕刻材料和工藝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不同的另類之美,比較常見的有鑲錫、鑲銀、貝雕鑲嵌等。
最后一道工序是上油,在椰雕上涂一層植物油等材料加以保護。一般上油3年至5年后,再加工一遍,椰雕作品才算基本定型,這樣的作品才堪稱完美。
椰雕就是這樣一件繁瑣磨人的活,它是要靠時間和苦練堆成的,一個簡單的曲線雕刻動作,往往就要學習幾個月。要在方寸之間揮刀如筆,刀到手到,心到眼到,需要數年如一日的修煉。吳名駒說,現在完全掌握椰雕技藝的藝人已經寥寥無幾。
讓千年椰藝代代傳承
在椰雕的手法上,吳名駒與師長們不一樣,他喜歡創新求奇,時常會在傳統椰雕創作中融入現代藝術,或將椰雕與其他材質結合。他曾創作過一個1尺多高的椰雕花瓶,是用三角形的椰殼一片片拼起來的,花瓶上用貝殼鑲了跳舞人形,得到文傳述老人的贊許。“每每這時,我師傅總會點頭認可,說其實這樣改進一下也不錯。”吳名駒說。
2008年時,吳名駒由奧運主會場鳥巢激發靈感,用一塊花梨木雕刻出得意作品“華鳳還巢”:整個“華鳳還巢”形同鳥巢體育館,有巢有鳥,給人一種展翅飛翔的感覺,寓意著北京奧運會如同鳥兒一樣展翅飛翔,把中華民族的奧林匹克精神傳向世界。
在創作貝鑲跳舞人形椰雕時,吳名駒曾遇到過一點小挫折,“萬事開頭難,當耗費心血創作的作品被市場拒之門外時,我也曾想過放棄,轉行算了。但是朋友們的勸說和內心對椰雕的喜愛,最終讓我堅持走到現在。”
然而,這一個“堅持”卻寫滿了艱辛。吳名駒回憶,曾經有過幾年時間,自己一直生活在窮困潦倒邊緣。那時,市場上大量充斥著機械加工的椰雕工藝品,對椰雕藝術品并不“感冒”,吳名駒又不愿意去給人做泥塑、木雕,索性就呆在家里獨自鉆研椰雕技藝,好幾次家里幾乎都揭不開鍋,“即使現在,被人請去做一天木雕的工錢仍遠遠高出椰雕十幾倍,但我還是無法放棄椰雕。”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在海南民俗工藝品制作“能人絕活”評選展示活動中,吳名駒獲得“海南民間藝術大師”榮譽稱號,一舉成名。
然而隨著老匠人逐漸謝世,椰雕工藝存在的傳承劣勢讓吳名駒感到力不從心。
“高檔精美椰雕工藝品之所以失去市場,主要是創新跟不上,而不是電腦設計和機械化加工沖擊造成的。”吳名駒分析,椰雕傳統工藝如果不能結合市場進行開發創新,肯定會被市場淘汰。新椰藝近年來之所以興起,正是因為開發出了飾品、服裝配件等一批價廉物美的產品。不過,新椰藝也存在技術含量低、市場跟風壓價等缺陷。最好的辦法是,一方面傳承發揚傳統工藝,一方面提升新椰藝的技術含量,這樣才能增強核心競爭力,真正的椰雕還是要體現傳統技巧、傳統風格。
為了將椰雕這門技藝傳承下去,吳名駒眼下最著急的事首先就是將從師傅那里學到的東西整理成書,讓椰雕這門技藝世代流傳下去;其次,開辦椰雕技藝培訓班,讓更多的人學習椰雕;他還有個心愿,創辦一家椰雕公司,依靠精細的椰雕技藝打造上乘的藝術品,通過市場化運作實現椰雕的最大價值。
工藝大師檔案
吳名駒
1975年9月出生;
2009年,獲海南省民間藝術大師稱號;
2012年,《江山如此多嬌》獲首屆中國(黃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金獎;
2013年,獲第一屆海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2013年,《中興四靈圖》獲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銀獎;2013年,獲第五屆中國民間藝人節“最受歡迎的民間藝術家”。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