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4-06/06/4487fc9232d814fb50a112.jpg)
??? 6月4日,在海南省東部的瓊海小鎮潭門,64歲的漁民盧家炳(中)在查看祖傳的《更路簿》。
??? 新華社記者張玉薇 攝
“南海有‘千里長沙,萬里石塘’的浩瀚,什么風選擇哪個角度航行,有多少暗沙,都在簿里能找到。”盧家炳87歲的父親盧業發說。
通過歷代漁民的不斷完善和修改,《更路簿》不僅詳細記錄了西沙、南沙群島的島礁情況,也記錄了起航線、島礁地貌和海浪、潮汐、風向等水文氣象信息。在它的指引下,海南漁民不僅探索出捕撈業的黃金水道,也為“海上絲綢之路”鋪平了道路。中國海船越來越頻繁地攜帶大批絲綢、黃金,從雷州半島起航途經越南、泰國、馬來半島、緬甸、印度等國,進行特產交易。
據考證,《更路簿》形成于明代,清朝時民間開始流傳手抄本,目前已發現10余個版本。彭正楷版本的《更路簿》記載有17條西沙捕魚線路,200多條南沙捕魚線路,29條從南沙返回海南島的航線,充分表明西沙、南沙海域早在明代就已經成為中國漁民的傳統漁場。目前《更路簿》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
如今,衛星導航已經代替了《更路簿》,指導漁民出海捕魚,但是《更路簿》的影響并未消失。盧家炳35歲的兒子盧傳明雖然現在完全依靠現代設備指導航行,但在父親的言傳下也完全能看懂《更路簿》,“通過衛星導航比照,你會發現它的記錄真的非常準。”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