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亭黎族阿婆正在織漂亮的黎錦“雙面織” 武威 攝?? 文化部近日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名單中,海南合田旅業有限公司和海南錦繡織貝實業有限公司赫然在列,兩企業的生產性保護技藝均為“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錦文化的保護與開發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如今已經實現了兩條腿走路,即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汁原味的傳承,和以海南錦繡織貝公司為代表的時尚織品及高端工藝品的開發。但如何在搶救、挖掘和傳承黎族織錦文化的同時,讓黎錦走向市場化和產業化,卻一直是保護者們苦苦追求的目標。
黎錦大眾化的現代茫然
7月28日,海南錦繡織貝公司董事長郭凱在記者面前抖開一張獲獎系列絲巾,精美的圖案,溫潤的色澤,立刻讓人眼睛一亮。但這條絲巾已不再稱為黎錦,郭凱所吸納的是黎錦圖案元素,采取現代工藝手法加工,可以集高檔禮品、時尚用品于一體。
“我們生產黎錦,是考慮它的使用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還是綜合價值?我們定位黎錦,是高端、藝術、收藏,還是更多人購買的實用品和禮品?”海南省旅游協會秘書長王健生反詰,如果想走大眾化之路,如經濟型伴手禮,黎錦的工藝、品質是否打折扣?
無論高端還是中端,黎錦始終面臨著消費群體和市場推廣兩大難題。
而今市面上黎錦織錦系列有吉祥帶、裝飾帶、裙間帶等;家居系列有桌旗、床旗、餐墊、靠墊等,還有代表海南特色的黎族服飾的設計和制作。盡管在海口、三亞等地專賣店、高端酒店有銷售,但終究黎綿研發、生產企業并不多。
“企業單打獨斗地研發生產,步伐太慢。但全面鋪開,又受制于黎錦的特殊性。”王健生認為。
黎錦特質的千年孤獨
“黎錦產業化,先得‘消化’傳統黎錦基本特質。正是這些特質使得黎錦既孤獨,又充滿魅力。”多年研究黎錦的海南省民族學會副會長、省民宗委信息中心主任王建成認為。
王建成歸納,傳統黎錦三大特質為,纖維染料的天然性、紡染織繡的手工性和圖案款式的民族性。
黎錦制作材料,主要體現在紡、染技藝環節。傳統紡紗原料,主要有麻纖維和棉纖維兩種,另有少量野生蠶絲等。而棉纖維主要取自海島棉和木棉。“海南島本地棉、麻,在生長中未施用化肥農藥,其纖維材料對人體無害。”王建成表示。
再看染技藝環節。染色原料多為植物類染料,較少使用動物類、礦物類染料,可手工染制紅、黃、藍、綠、褐、黑等各種常見顏色。
而任何一件黎錦成品加工各個環節全部依靠手工完成,要經過紡、染、織、繡四大技藝二十余項流程才能完成。無論手捻麻纖維成線、手捻紡錘紡麻紗,還是在經線上手扎花結絣染,或是掌握踞腰織機織造、代代相傳刺繡,全靠織女手工完成。
至于圖案,由于黎族沒有文字,黎錦反而起到了“史書”作用。黎族五種方言,十多種土語,均可從黎錦制式和圖案上分辨。
當代黎錦的變化缺失
通過調研,王建成發現,由于本地纖維原料和染色材料缺乏,加之紡染過程長、難度大,人們只能從市場購入各種顏色的紗線織布或織錦,本地原料不足十之一二。但這種工業紗線織出的“黎錦”,雖色彩豐富,光鮮艷麗,但卻失去了黎錦原有的粗獷、天然和厚重。
無論農戶庭院、傳承基地或表演比賽,多見的是踞腰機織布。黎錦生產四大技藝被簡化成“織錦”一項。目前有成千上萬人在“織錦”,而他們中大多數甚至從來沒有見過手工紡紗、植物染色,他們所理解的黎錦技藝僅僅是織錦而已。
隨著黎錦技藝申遺成功和政府民間對黎錦的重視,黎錦巨大的市場潛力不斷顯現。不少企業及村社組織著力發揮黎錦加工業,以滿足市場對黎錦產品的需求。這些產業化織出的產品,圖樣依賴電腦設計,材料使用工業紗線,圖案缺少黎族方言或土語特征,雖有黎錦之名,但已經缺少黎錦原有文化內涵,沒了黎錦之實。
標準與創新的雙響炮
于是又回到最初的命題,什么叫黎錦,怎樣的工藝才算黎錦?
王建成的觀點是:“立規矩訂標準,與發展創新要同步進行。”
原材料、制作技藝、款式圖案等三項基本要素為參照系,制訂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和黎錦成品的標準。進入市場的產品,由政府部門指定有資質的部門予以檢驗和認證,經檢驗合格發放“黎錦”認證標志。
“認證為黎錦的產品,可確定等級,純手工、天然材料、民族圖案的可定為最高級別,如五星。工藝不完整、材料天然程度有缺陷、圖案缺乏民族特性的,視其殘缺程度,可定為四星到一星產品。”王建成建議,定價可以適當參考星級標準。
但黎錦技藝保護和發揚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工程,僅靠政府力量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必須發動社會力量,給予各種政策扶持,也要求開拓眼界,放開胸襟,摒棄狹隘。“時代在發展,人們的審美要求在提升,但黎錦追求市場的創新中一定要有所堅守。”王建成認為,比如材料避免化纖化工原料;制作不能完全摒棄手工;圖案保留傳統人紋、動物紋、幾何紋元素等。
?
相關鏈接:
28歲黎族小伙上技校學織錦 黎錦班里的“織哥”
海南伴手禮 帶一份黎錦回家
黎錦令人癡迷 成就讓人贊嘆
國興中學黎錦班開課10年 傳承經典織就快樂
新絲路模特鳳舞天涯秀黎錦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