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制作于昭和十三年(1938年)十月十五日的彩色地圖中,中國領土被稱為‘支那’,還隔分出‘滿洲國’。不僅如此,還把臺灣、朝鮮半島、澎湖列島及琉球群島劃進了日本的版圖,包括海南島,都劃成了日本國土的一部分。”
今天恰逢“九一八”事變83周年紀念日,海口旅游文化投資控股集團公司總工程師、海口南洋騎樓老街研究會秘書長劉濤,拿出他所收藏的反映日本侵略海南島的照片、報紙、明信片,以及幾十張軍票等物品,講述日軍侵瓊歷史。
“這套《支那事變寫真全集》畫報有日本隨軍記者拍攝到的日軍侵瓊的一批照片。”劉濤說,2012年他從一名日本藏友手中“淘”來了這張“支那全圖”和畫報。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東北關東軍策劃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并以此為借口挑起侵華戰爭。1939年2月10日凌晨3時,日軍在海口市西郊16公里的秀英天尾港開始登陸,半天之內,海口市區、府城相繼淪陷。
日軍侵占海南期間,為將海南島變成其“南進”的經濟及軍事基地,曾發放軍用手票作為當時的貨幣。據悉,日本軍票起源于日本對外國的侵略戰爭時期,是一種強制發行軍費性質,沒有金融保證的證券。初期主要為籌集軍費,后經日本內閣決定把軍用票等同為一般通貨,在中國的華中、華南等日本侵略的占領區全面流通。
“在海南島使用的軍票面值金額分為拾圓、伍圓、壹圓、五十錢、十錢等,票面印有花紋和梅花、日本建筑物、青龍騰飛、雙鳳飛舞等圖案。標有面額和流水編號。”劉濤所收集的軍票,上方印有“大日本帝國政府軍用手票”字樣。
劉濤說,在日軍侵入海南島之初,由于遭到了島內民眾的抵制,軍票在海南島內的流通進展得并不順利。為改變這一局面,日本方面指定的海南島進出口貿易商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向海南島內輸入了大量的食品及雜貨,以此來從海南居民手中回收相當數量的軍票,希望以此提高軍票匯率。
日軍在瓊每年投放的軍票隨日軍統治的延續而呈上升趨勢:1939年為70萬日元,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分別累計達330萬日元、659.3萬日元、2130.4萬日元、4909萬日元、11180.2萬日元,1945年累計20617.7萬日元。投放增加的過程,也是軍票貶值的過程,有史料記載:“幣值初期尚穩定,不久出現通貨膨脹,至戰爭后期,幣值急劇下降,萬物騰貴,市民叫苦不迭”。
“九一八,既是國恥日又是愛國日。這些日本侵瓊物件,是想讓大家記住這些慘痛歷史,記住教訓,從而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劉濤說。
?
相關鏈接:
揭秘侵華日軍飲食:戰場上如此填飽肚子日軍或對華發動海上游擊戰 變島鏈為解放軍夢魘侵華日軍口述罪行:強征慰安婦 殺了吃掉日軍強征慰安婦并殺掉吃肉 立下謝罪碑誓不再戰?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