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中華詩詞學會會長鄭邦利與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鄭伯農交流詩詞? 平宗 攝
?
“這次來儋州是接地氣的過程,置身于這個‘詩鄉歌海’的氛圍,可以受到很好的教育。”11月17日,中國新聞學院教授、中華詩詞學會顧問周篤文感慨地說。
在全國第28屆中華詩詞暨蘇軾詩詞研討會期間,周篤文與上百位詩詞學會會員一道,為“詩鄉歌海”的藝術魅力所吸引。而第一次到儋州參會的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湖北省詩詞學會常務理事周啟安女士,在會上作了題為《探索新田園詩詞研究創作的若干問題》學術報告后,請人為她攝影時,特地以儋州系列詩詞展示板為背景。
儋州詩詞藝術具有豐厚的底蘊。該市先后獲評“全國詩詞之鄉”、“中國楹聯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不僅提高了儋州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對增強儋州發展軟實力產生了積極作用。
如今,儋州市不少年輕人也衷情于詩詞創作。比如,生于1979年的吳宗績,從小喜愛并創作詩詞,早在1996年,17歲的他就加入了中華詩詞學會,成為當時最年輕的會員。今年由中華詩詞學會、《中華詩詞》雜志社主辦的評選活動中,他榮膺“全國十佳青年詩人”稱號,并有多首詩詞被該雜志刊登。
據儋州市文聯主席陳家祥介紹,自明清以來,儋州詩詞對聯創作獲得不同獎勵的共有6萬多首;截至目前,全市擁有詩聯學會會員967名,吟詩作對者數以萬計;自1959年儋州詩詞(聯)學會成立以來,出版詩詞書刊(集)突破10萬冊。
統計數據之所以如此可觀,是因為在一定意義上,詩詞對聯創作已成為儋州人的一種“習慣”。這種“習慣”體現在,婚喪嫁娶、喬遷升學等日常生活中,詩詞對聯創作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有的家族還將這些內容匯編成冊,傳之后人。每逢初秋,該市許多村口的彩門成為一道獨特風景線。村里孩子考上大學的家庭,都會在橫幅上寫明考入的大學校名,彩門兩側的對聯,則巧妙地嵌入“中第”者的姓名。據說,這種風俗始于古代中進中舉志賀之舉。“瓊之有士始于儋”,當年東坡先生謫居儋耳時,在他的直接指導下,培養了海南首個進士。
詩詞對聯創作之于儋州,不但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而且在工作中也應用廣泛。前者如,儋州市中華詩聯學會會長董石寶曾創作了一首七絕《嘗友人贈粽戲題》:“料君抱粽隱風流,輕解粽衣粽臉羞。畢竟春光包不住,一團心事粽黏稠。”融詩歌意象和哲學意味于一體的粽子風情撲面而來。后者如,該市雅星鎮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牛開成去世時,以及后來被樹立為“海南省優秀紀檢監察干部”、“海南省優秀共產黨員”后,儋州市文聯匯編了一本《贊頌牛開成——詩詞楹聯專集》,成為全市開展黨風廉政建設推動力量之一。
“文藝是時代的號角,能激發奮勇的腳步;詩歌是心靈的火花,能點燃理想的火炬。”儋州市委書記嚴朝君指出,“從遠古走來,儋州是一座沉淀著千年文明的古城。正是東坡先生敷揚文教不遺余力,使得與中原文化一脈相承的儋州特色文化日益生輝。”
嚴朝君表示,近幾年來,儋州市委、市政府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一市雙城三大功能區”戰略,在經濟持續保持較快發展、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社會和諧穩定、民生不斷改善的同時,文化品牌不斷刷新,東坡文化節、國際象棋超霸戰、國際馬拉松賽等大型活動連續成功舉辦,為儋州經濟社會全面進步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中華詩詞學會會長鄭欣淼:
大力弘揚“東坡文化精神”
2001年、2014年,全國第15屆、第28屆中華詩詞研討會暨蘇軾(蘇東坡)詩詞研討會為何兩度在儋州舉行?
11月17日,中華詩詞學會會長鄭欣淼指出兩點原因:“其一是對‘東坡文化精神’的傳承和深入研究的時代需要,其二是儋州市領導對詩詞藝術發展的高度重視和儋州人民對東坡文化的內在需求。”
據介紹,2001年10月,中華詩詞學會在儋州召開的研討會,對儋州乃至海南的詩詞事業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當年海南省詩詞學會的會員只有150多人,現在已發展到500多人,陸續又有5個市縣區成立了詩聯組織。
談及“東坡文化精神”,鄭欣淼認為,東坡本人就是一座高峰,他的學識、人格、品性等,在中國歷史上都是不可多得的。作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蘇東坡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為文學藝術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盡管遭受多次貶謫,東坡每到一處,不僅是為民辦實事的好官,而且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胸襟豁達,體現了一種大丈夫氣概。
談及地方詩詞文化建設,鄭欣淼稱贊,儋州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先后獲評“全國詩詞之鄉”、“中國楹聯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就是明證。這是與東坡居儋三年致力于傳播中原文明的厚重底蘊分不開的,這是與歷代儋州人民崇尚先賢、善于學習的民風民情分不開的,這是與歷屆儋州市委市政府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挖掘和建設的施政理念分不開的。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曾說:“人,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鄭欣淼表示,當然不可能人人都成為詩人,但人人都有詩性,詩詞對人的滋潤是持久的,詩詞(詩歌)是民族文化的基因。
“要倡導一種詩意的生活方式。”鄭欣淼提出,“這對人的生活狀態、精神狀態,都是很好的調適。”
在充滿詩意的千載儋耳,如何發揮“東坡文化精神”的正效應?鄭欣淼建議,儋州要整合文化資源的優勢力量,發展文化旅游。他指出:“文化旅游,不僅僅對外打出‘東坡’這個響亮的品牌,更要對內大力弘揚‘東坡文化精神’,為‘文化儋州’建設注入新的內涵。”(平宗?謝振安?張琳)
儋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謝雄峰:
順勢而為打造精品
“包括東坡文化在內,儋州是傳統文化的沃土,因此我們順勢而為,兩度承辦中華詩詞研討會暨蘇軾(東坡)詩詞研討會,著力打造文化精品。”儋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謝雄峰開宗明義地說。
儋州素有“詩鄉歌海”之譽,群眾十分喜好詩詞藝術,加上市委市政府長期以來重視對詩詞的傳承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詩詞創作已成為一項群眾性文化活動。謝雄峰深有感觸地說,不少儋州人對召開中華詩詞研討會暨蘇軾(東坡)詩詞研討會仰慕已久,人們也像過節似地歡度這個盛會的難忘時光。
如何借研討會契機促進儋州詩詞創作和研究?謝雄峰說:“文化是‘流動’的,詩詞亦然。沒有‘流動’,就談不上發展和提高;沒有‘流動’,就可能成為井底之蛙。”他表示,既要在“請進來”時近距離地向詩詞大家學習,又要在“走出去”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并迎頭趕上。
在對內對外的“流動”中,人才是最活躍的因素。謝雄峰說,要培養高素質文化隊伍,為儋州實現“文化強市”目標提供持續有效的推動力量。因此,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注重頂層設計,從體制機制上營造能干事、會干事的積極氛圍;要搭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新型平臺,讓詩詞文化與傳統優秀文化深度融合。
怎樣在融合互補中加快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步伐?謝雄峰強調,要“多管齊下”全面推進:
其一,開展東坡文化體驗式旅游。讓游客在文化體驗中參與進來。比如,吸引游客參與到朗誦、書寫東坡詩詞的競賽中,吸引游客參與到儋州調聲的表演中。
其二,從吃住行等多方面延伸產業鏈,發展旅游業的配套產業。比如,建設上檔次的配套服務設施,實施有文化內涵的游樂項目等。
其三,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尤其要接待好每一個到儋州的游客和相關人士,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媒體,通過他們親身感受,向外傳播有關儋州景點和人文的正能量。這需要在硬件、軟件方面下功夫,把儋州這個整體作為精品名牌打出去。(平宗?謝振安?張琳)
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儋州東坡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韓國強:
追蹤東坡遺跡不遺余力
“蘇東坡在我的故鄉是十分受敬重的人,他的名字無人不曉,我從小就深受東坡遺風的熏陶。”韓國強感慨地說。這是因為,韓國強的家鄉儋州中和鎮,正是東坡“居儋三年”之地。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輾轉大半個中國的一代文豪蘇東坡,懷浩然正氣、乘快哉雄風,雖然命運多舛,仍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公元1097年,蘇東坡被貶至儋州中和鎮,這是他遭貶的最后一站。蘇東坡由于三次遭受貶謫,使他與一般的士大夫相比,更多地體驗到民間疾苦和底層生活,使儋州乃至海南文明進一步得以開化。加之到了晚年,他對仕途再無念頭,從而吟出“萬里海南真吾鄉”等情真意切之句。
帶著對東坡先生的崇敬之情,韓國強走上了蘇學研究的學術之路。不過,異乎尋常的是,韓國強并非純書齋式的學究。懷揣著“行千里路,讀萬卷書”的理想,自1980年代到2000年,他游歷全國,尋訪東坡當年的蹤跡,每到一處,都帶著有哲思的游記誕生。最終,以《尋訪東坡遺跡》一書結集,共計45篇。
“我的許多文章或在旅途的車船上,或在飯后的閑坐中構思而成。”韓國強回憶道,“我從紛繁的素材中理出頭緒,慎重地吸收當今的研究成果,力求從一個個不同側面去刻畫有地方特點的東坡形象。”
除了尋訪遺跡、著書立說,韓國強還廣泛傳播東坡文化。據介紹,2011年,儋州市老年大學開設“東坡文化研究班”,他主講“東坡在儋州的創作”。2011年、2012年,他先后在廣東惠州、湖北黃岡舉辦的東坡文化節學術交流會上,宣講《東坡文化在儋州的傳承與開發》、《蘇東坡“二詞一賦”芻議》論文。
韓國強建議,要注重蘇學人才的培養,避免“斷層”;在全市持續開展“讀東坡的書”的活動;盡快修復東坡在儋州的故居桄榔庵。()
專家談詩詞
周篤文?(中國新聞學院教授、中華詩詞學會顧問):
國學是中華民族賴以治國安邦、安身立命的一整套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理論。它作為詩詞藝術的精神支柱,在以禮樂聲教化成天下產生了巨大影響。
劉慶霖?(《中華詩詞》雜志副主編):
寫詩要注重培養自己的思維。首先要學會“詩性思維”,具體地說,詩不是“雪化成水”,而是“雪化成春天”。另外,還要有“逆向思維”、“現代思維”。
周啟安?(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湖北省詩詞學會常務理事):
優秀文學作品和文學精神的體現,就是赤誠的人文關懷。我們要貼近三農,深入農村,了解農村,與農民交朋友,熟悉他們為何而喜,為何而怒,為何而哀,為何而樂。從農村新一輪深層次的變革和農民新的精神狀態去挖掘我們的詩情,要用當代詩人審美觀,去審視三農發展的歷史進程;要有新認識、新構思、新語言、新突破,大膽創新,盡快出精品、出人才。
林冠群?(中國蘇軾研究會理事、海南省詩詞學會名譽會長):
蘇軾(東坡)的和陶詩共四卷,109首(施注蘇詩收和陶詩共122首)。這些和陶詩,較多地出現了陶詩式的真率、質樸,平易自然的風采。這種平淡,就是主張真實自然,少賣弄做作,保留“真趣”,從而達到純樸的美。早在900多年前,蘇軾就提出了這樣精湛的藝術見解,實是難能可貴。
林星煌?(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儋州市中華詩聯學會、儋州市東坡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蘇軾(東坡)居儋近體詩具有多方面藝術特色:一是意象營造強化擴衍創新,尤注重整體契合;二是結構安排兼及針線細密,尤講求氣韻流暢;三是語言表達體現洗煉生新,尤提倡“沖口而出”;四是美學風格呈現多樣色彩,尤推崇淡而實美。 ?
?
相關鏈接:
名人故事 蘇軾赤壁賦
不僅僅是文豪:從蘇軾晚年海南謫居生活說起
[隨筆]蘇軾軼文多妙語 [隨筆]蛇顯心腸
蘇軾: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