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林 主編 海南出版社 2014年10月
?
?
《海南金融25年》新書發布座談會 ?陳元才 攝
?
?
中國銀行瓊州分號舊址位于海口得勝沙路97號
?
??? 改革開放以來,從全國金融改革的試驗田,到經歷海南房地產泡沫之痛,到如今健康穩健地發展,海南金融業過去的25年,留下了一段段風云激蕩的史實和濃墨重彩的篇章。潮起潮落,坎坎坷坷,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案例。
11月17日,由中國銀行海南分行行長王一林主編、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海南金融25年》新書發布座談會在海口舉行。該書史論相兼,上卷通過大量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折射出海南金融25年的不平凡歷程,并對海南金融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作出判斷、預測;下卷收錄了33名海南金融參與者和見證者的專訪與回憶文章,回顧了“25年海南夢”,再現了海南金融業改革發展的歷史。
海南金融老兵的獻禮
文化周刊:對于《海南金融25年》這本書您開始構思于何時?
王一林:建省20周年時,海南省委宣傳部組織撰寫海南歷史文化大系,我和肖毅同志編就寫了《海南金融二十年》。五年時間過去了,伴隨著國際旅游島建設,海南的金融發生了深刻變化,進入金融業最好的歷史時期,來之不易。作為經歷了海南金融25年風雨歷程的金融人,強烈的責任感驅使著我去完整地記錄這段歷史,希望讓讀者進一步了解和感受海南經濟特區走過的不平凡的25年金融歷程以及金融人為之付出的青春和熱情。并能以史為鑒。
文化周刊:聽說您當時是作為“十萬人才下海南”的一員?
王一林:是的。建省初期,10萬“闖海大軍”到海南。就我當時工作的省人民銀行,就一共接納了11名“闖海人”,其中10名是大學生,只有我1個人是帶職調入的。
盡管當時的海口十分落后,但是我們相信,海南的發展會超過深圳,甚至香港,因而樂此不疲。
文化周刊:您認為這本書的出版會帶來怎樣的社會效果?
王一林:《海南金融25年》一書,通過我們對大量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以及33名參與者和見證者的回顧,再現了1988年至今海南金融業改革發展的歷史,對33名參與者和見證者專訪和撰寫會議文章,祥實、立體、生動、鮮活地再現了1988年至今海南金融業改革發展的歷史。這對海南金融未來的發展、為從事海南金融研究的工作者都將大有裨益。
從“試驗田”到海南金融之痛
文化周刊:1988-2013年,海南金融經歷了潮起潮落。您認為海南金融25年的發展有什么樣的特點?
王一林:我認為,海南25年金融發展歷程可以用“坎坎坷坷”四個字來形容。具體分為四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包括過度發展、衰退、恢復發展和健康發展。
文化周刊:建省初期的海南金融當時有“銀行多過米鋪”的說法,您如何看待這一時期的金融發展?
1988至1992年,這一時期的海南金融是過度發展的。時逢建省初期,隨著政策、人才和資金的聚集,金融業發展迅速。當時海南GDP不足100億元,期間,除四大國有專業銀行以外各類信托投資公司多達21家,數量居全國之最,還有34家城市信用社、3家外資金融機構、3家股份制銀行,海口市人均金融機構數迅速達到了香港的水平,所以就有了“銀行多過米鋪”的說法。但是,當時海南的經濟并不足以支撐如此多金融機構發展的。
在這一時期,金融創新非常活躍。比如,股份制改革和證券市場試點就走在全國前列。1992年1月建立“海南證券報價交易中心”,一年后改名為“海南證券交易中心”。當時,全國股份制企業共有10家時,海南就占5家。
應該說,當時海南的金融創新是走在全國前面的,發揮了經濟特區試驗田作用。
文化周刊:應該說,海南金融的衰退階段是從1993年的房地產泡沫破滅開始的?
王一林:是的。海南金融業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1993年至2001年,隨著建省高潮的褪去和1993年以后房地產泡沫開始破滅,海南金融發展進入了低谷期。
由于人們對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各項優惠政策的推動,海南迅速掀起了“房地產熱潮”。我記得,當時熱到所有的茶館酒樓都是炒房子,賣地的。場面很壯觀,一天內,一個合同就能炒上兩手,賺錢很容易。那幾年,海南資金洼地凸顯,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資金涌入,幾年內房地產投資增長了30多倍。
隨著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海南經濟受到了極大影響,金融風險開始顯現,城市信用社首先出現支付困難。
文化周刊:這一時期,海南發展銀行于1998年被行政關閉。您曾經擔任海南發展銀行的副行長,您如何理解這個事件對海南金融發展史的意義?
王一林:海南發展銀行是新中國建立后第一家被關閉的銀行,從開業到關閉僅2年零10個月時間。海南發展銀行的關閉標致著海南金融業進入了低谷時期,隨后僅存的幾家信托也全部關閉,香港渣打銀行海口分行宣布退出海南,海南被戴上了“金融高風險區”的帽子。
海南金融迎來最好的春天
文化周刊:今天的海南金融業態可以說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您認為,海南金融業從低谷發展至今,是如何一步步地“恢復元氣”并走上健康發展軌道的?
王一林:“恢復元氣”階段是從2002年到2009年,我想有兩個重要標志:一是海南省政府提出建設“信用海南”,凈化法制環境,完善投資機制,逐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信用評價體系”,社會誠信環境逐漸好轉。二是國有專業銀行逐漸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型,海南四大國有銀行先后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將大量的不良資產逐步剝離,使得海南銀行業徹底甩掉了“大不良”的沉重包袱,四大國有銀行以“好”銀行的姿態,迎接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
2010年至今,也是我所說的海南金融業發展的第四階段,是一個健康發展的階段。2009年底,國務院將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省委、省政府抓住機遇,2012-2013連續兩年提出“項目建設年”的發展思路,著力推進金融“五個一工程”,海南經濟社會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條件和機遇,海南的金融業態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在金融組織體系完善、銀行金融機構貸款支持力度加大、不良資產下降、金融創新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性地發展。我認為,海南銀行業金融機構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迎來了春天。
相信隨著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以及文昌衛星發射基地、海口觀瀾湖、陵水富力海洋公園、三亞鳳凰島、海棠灣養生購物度假圣地等大型旅游綜合體的建成,海南每一寸土地更加充滿生機活力,其稀缺資源、獨特優勢和戰略地位必將在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發展新常態中大放異彩。海南金融也必將受益其中,呈現出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金融創新助力國際旅游島建設
文化周刊:您認為建省初期的金融發展對今天有什么啟示?
王一林:雖然建省初期的金融發展與今天相比存在著完全不同的宏微觀背景,但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主要有三點。一是金融與經濟要同步發展。二者要相互匹配,經濟是金融的基礎,沒有經濟支撐的金融如同空中樓閣,難以持久。二是金融監管體系要科學。科學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不斷完善監管制度和法律法規建設,另一方面監管要適度,所謂適度,就是要以達到促進金融創新、金融穩健發展和經濟的繁榮為目的;三是銀行金融機構自身也要不斷增強合規經營的意識,做到依法合規經營。
文化周刊:在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如何進一步發揮金融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綠色崛起的作用?
王一林:國際旅游島建設、綠色崛起需要金融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責無旁貸。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著力提升服務水平,打造國際化、智能化、標準化金融服務,為提升國際旅游島的對外形象作出貢獻;二是要加強產品創新,針對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及海南經濟結構特點,加強各類金融產品創新,支持國際旅游島建設;三是各家全國性的銀行要積極爭取總行差異化政策支持,包括人力資源、費用、產品和信貸規模等,進一步增強銀行金融機構支持國際旅游島建設的能力;四是繼續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在大力支持國家、省級重點項目的同時,加大對“三農”和中小微企業等領域的金融支持。
研究海南金融史的重要參考
在過去的25年中,海南省金融業經歷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過程,是中國金融史上一個地區金融發展的重要標本,有著極高研究價值和借鑒意義。17日,由中國銀行海南省分行行長王一林主編的《海南金融25年》正式出版,對海南金融25年發展歷程進行了詳實紀錄,并做了深刻的總結思考。相關政府部門、金融業、學術界、出版界等領域的專家一致認為這是一本研究海南歷史、海南經濟史、海南金融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甚至會成為研究中國經濟、金融史、特區史的重要參考著作。
激起闖海人無限回憶
25年前,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最南端的海南島,中國最大經濟特區誕生,吸引十萬人才涌下海南,在海南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銀行海南省分行行長王一林就是1988年闖海人之一。在海南金融泡沫發生后,多數闖海人離開海南,但王一林至今仍在海南金融業內堅守,為推動海南金融業改革發展不懈努力,近期更是為大眾捧出了一本沉甸甸的《海南金融25年》。
“我經歷了海南金融跌宕起伏的25年,見證了海南金融業在90年代初期的蓬勃發展,體味了海南金融業的低迷失落,參與了海南金融業的再次揚帆起航,有著一股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寫一本書,記錄這一段歷史。”王一林說。
在新書首發現場,多位闖海人為了《海南金融25年》這本書從天南地北趕來聚首,有些是多年后首次踏上海南這一片故土。他們捧著手中這本60多萬字的讀本,無不感慨萬千,回憶起那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原海南南華金融公司總經理于為群甚至在現場動情地為大家演唱了一首歌曲《闖海者》,抒發內心的感情。
海南大學教授、金融專業碩士中心主任王麗婭說,建省初期的海南是一片發展的熱土,像磁鐵一樣吸引著熱血青年,尤其是金融學子,陜西財經學院的很多師兄師姐放棄外地很好的工作崗位來到海南。在這里,有人倒下了,有人站起來了,有人離開了,有人留下了,都在海南這一片土地留下了屬于他的足跡。
為金融業發展提供歷史經驗
海南建省第一任中國人民銀行海南省分行行長韓海京對該書高度贊揚,認為這本書提供了很豐富的歷史資料給后人借鑒,資料真實,有著極高的價值;書中還收納了各方面的觀點,有些觀點不一定都準確,可讀性強,可供大家閱讀、研究。
“經歷過海南發展銀行關閉的馬蔚華曾說過一句話,海南發展銀行的關閉給了他在招商銀行做好工作提供了很寶貴的經驗,大家都摸著石頭過河,摔了再起來后就有經驗,我看招行現在的發展就不錯。”韓海京說。
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副行長曹協和認為,海南金融既有輝煌燦爛,也有痛苦磨礪,既受到國人的矚目,也受到過時代的冷漠。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有很多經驗總結和教訓,尤其在金融領域的故事非常值得一讀。
海南證監局副局長程緒蘭說,書中描繪的歷史給予人更多的是一種思考,一定的啟發,海南證券業曾是國內揚帆最早的地區,中間落后了,現在僅有國內掛牌上市公司26家,待掛牌一家,現在需要繼續追趕。
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總經理廉振孝說,這本書再現了建省初期海南那個年代的繁榮,是一部有著史料價值、理論價值、工作借鑒價值的書籍。
作家、學者伍立楊說:作為非金融界的讀者,我覺得這是一本永不過時的新聞內參,具有史料價值的當代傳奇,有著文藝作品的真實歷史背景。
深入思考島嶼經濟發展方式
海南屬于典型的島嶼型經濟體,建省25年來不斷探索適合海島資源稟賦的產業發展模式。目前,我省正在借鑒國外島嶼型經濟體金融發展的經驗,在國際旅游島背景下優先發展金融行業。
王一林在這方面有著較深的感受,他認為經濟與金融的發展必須同步,金融監管要科學。金融機構要依法合規經營。
省委政策研究室劉寧認為,《海南金融25年》一書對海南金融的總結意義十分重大,25年的發展經驗教訓及啟示,能為今后金融業發展創新提供十分豐富的養料和參照,推動我省在當前國際旅游島深化改革中創新的金融發展,推動金融改革開放,是真正的“議從史出、以史為鑒”。
對于海南發展的未來,海南省社科聯副主席曹錫仁建議,在海南建省30年之時進行一次全面的總結梳理,如海南金融30年,工業30年,農業30年,社會發展30年,海南農村30年,如果這些紀錄都有親歷者來操刀,不僅限于學術界的研究,則可以為海南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
金融發展經驗助力海南經濟騰飛
■?黃景貴
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于1991年視察上海時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鄧小平同志的這段講話深刻地闡明了金融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指明了金融健康發展對產業發展、經濟成長的極端重要性。
海南省人大財經工委的調查表明,到2014年6月,我省銀行、證券、保險、期貨、基金、小額貨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已達308家,從業人員近4萬人,金融資產總額達到9704億元,占全國金融資產總額的1%。省人大調研報告顯示,金融業成為海南服務業快速增長的主要推手。
取得如此良好的成績實屬不易。要知道,解放后的30多年里,國家對海南生產建設方面的投入甚少,工業基礎和基礎設施建設極為薄弱。即使1988年建省辦特區之后,國家也只是賦予一些優惠政策,財政支持非常有限,海南民營經濟尚處于萌芽狀態,這就意味著在較長時期內海南建設資金來源主要依靠金融機構籌措,以及通過外引內聯的招商引資方式來解決。
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與“窗口”,海南經濟體制改革與金融開放在諸多領域曾引領全國之先河,成為全國金融創新改革最為活躍的省區之一,但在1990年代初海南也曾發生過金融風暴與金融危機,海南金融發展遭受重創,成為全國有名的金融重災區,此后10多年,海南金融一直處于艱難調整摸索之中,一方面,要化解金融風險,處置不良資產,解決遺留問題,另一方面,要吸取教訓,重整旗鼓,重新上路,謀求發展。現在海南已經摘掉了金融高風險區的帽子,走上了金融健康穩步發展的良性軌道。
由王一林主編、肖毅副主編的《海南金融25年》(海南出版社2014年10月)全面真實地記錄了自1988年海南建省辦特區25年來金融發展的潮起潮落的動態過程,既有建省之初海南起步低、底子薄、人才匱乏、經濟環境差的尷尬與艱難,也有90年代初鄧小平南巡講話后海南的勃勃生機與連連高潮;既有金融發展改革創新的大膽舉措與引領示范,又有金融有效管制的失范與混亂;既有銀行證券等傳統金融業發展記錄的珍貴史料,又有信托典當等新興金融衍生品的創新紀錄;既有金融機構發展演化的生動過程,又有各類金融當事人的現身回憶。
《海南金融25年》系統而準確地反映了眾多作者參與建省辦特區的壯懷激烈,投身海南改革開放的義無反顧,是海南金融改革發展創新的重要參與者、探索者、實踐者和見證人。《海南金融25年》史料詳實,數據全面,圖片珍貴,總結有方,既有海南金融歷史發展的深刻教訓,又有金融產業發展的理性總結,作者們研討數次,撰寫有年,數易其稿,今天此書得以出版發行,可以彌補并填補海南金融業發展研究的歷史空白,是了解并研究海南金融業歷史與現狀的重要著作,值得政界、業界與學界為之重視與借鑒,因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與靈魂。
專家評書
海南金融25年的坎坎坷坷,透視了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風雨歷程。這是一本真實性、可讀性都很強的書。值得—讀。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
王一林博士主編的《海南金融25年》是一本珍貴的史料性讀物,33位作者分別是政府、學術、金融、企業界有一定影響的人物。他們用口述歷史的方式,給我們勾勒出一幅幅最真實的當年可堪稱“海南夢”的寶貴圖畫。我相信,那些有過到海南逐夢經歷的人、那些關注海南經濟金融發展史的人,都會對本書感興趣。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王松奇
海南建省辦特區是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25年來,隨著海南經濟不平凡的發展,海南金融也在風雨中成長。本書生動記載了這段歷史,剖析了金融發展的艱難歷程,意味深長;對金融從業者而言,不啻為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好書。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
《海南金融25年》用大量史料,從銀行、證券、信托、企業等多個角度。清晰、全面地展現了海南建省以來,金融業改革發展風云激蕩的歷史,使讀者得以“窺一斑而知全豹”,從海南了解到整個中國金融改革發展的艱辛歷程。該書既有歷史描述,又有現實觀察;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實踐感悟,是一本難得的佳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承惠
出版人心語
親歷者編修當代史的范本
■?王錦霞
《海南金融25年》一書,是由我們海南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海南建省后的金融發展史著。
海南建省25年來的歷史發展,是與海南省金融業的發展緊密融合為一體的。建省后的金融史是海南省發展史不可分割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海南省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業的發展,金融業的發展也離不開海南省的發展。海南金融發展史折射出海南省發展的風雨坎坷歷程。出版《海南金融25年》一書,對于認識海南金融發展史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認識海南省發展史也有重要意義。
我們認為,《海南金融25年》不僅是一本重要的金融類史著,也是全面梳理海南金融業是如何促進了海南省經濟及各項事業發展的經驗總結。這主要體現在第七章里的內容,即在海南的金融機構、金融業務、金融資產質量、金融服務水平、金融發展環境、以及金融監管工作,是如何有效地推動了國際旅游島建設及各項事業發展的。該部分對認識金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對省內各金融機構的互相學習交流,對向全國展示海南金融業的良好風貌,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海南金融25年》不僅有史的部分,更有基于史而生發的論的部分。這部分體現在第八章、第九章里。第八章提供的是“海南經濟發展歷程與未來發展思路”,第九章提供的是“島嶼金融模式與海南金融業發展思路”。這兩章內容更是重中之重,是基于對海南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規律深刻認識上的極具份量的建言獻策。
《海南金融25年》的重要價值還體現在其下卷部分,有多達30余位海南金融發展的領導者、管理者、親歷者的見證性回憶與總結文章,提供了很多金融史實細節及個人經驗感受,更真實更完整地呈現出海南金融及經濟發展的歷史風貌,是難得的重要史料。
《海南金融25年》是當代人、而且是當事人編修當代史的成功范例,具有極強的可感性和可讀性。主編和副主編不是專業的史學家,是正在金融崗位上的領導干部。他們雖然沒有受過專門的史學訓練,卻憑著對金融事業的熱愛、對海南省這片紅土地的熱愛、對自己人生價值和意義的不斷求索,通過長期刻苦學習、廣泛搜集資料,成功地完成了一部不遜于專業史家的專業史著。
根據以上觀點,我們作為出版者形成了一個很明晰的判斷,即出版《海南金融25年》一書,一定會成為海南金融業發展的極具份量的史實敘述與經驗總結;一定會成為一份有極高理論價值與極強可操作性的關于海南省金融發展、經濟發展以及各項事業發展的建言獻策書;一定會成為將來研究海南省歷史、海南經濟史、海南金融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著,甚至成為研究中國經濟史、中國金融史、中國特區史的重要參考著作。同時,也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廣大干部展示出既建功又立言、干實事、務正業、實現人生理想和價值的一個真實可信的專業優秀領導干部的形象。
為此,我們海南出版社決定大力支持《海南金融25年》一書的出版。我們將在重印或再版時,對裝幀和編校進行完美的改善。
?
相關鏈接:
王一林:再論海南旅游房地產業廣闊前景
中信招商股份制商業銀行入駐 改善海南金融生態
2011年是建省辦特區以來海南金融運行最好的一年
2012年元月份海南金融運行順暢 存貸雙增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