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4-12/03/3b306cf5f8773c3a19ec80d0329ed431.jpg)
海南殘友團隊部分成員合影 ?陳衛東 攝
?
羽毛球在空中晃晃悠悠地飛動,兩個拿著球拍的人滿臉陽光,移動的速度卻可以用“緩慢”來形容。當你的目光移動到兩人的下肢時,原因一目了然:他們身患殘疾,其中一人腿上還鑲嵌著鋼條。當“熱愛生活”這樣的字眼在跳躍自如的健全人群中變得珍貴時,在海口市舊州鎮道美村海南殘友信息技術研究院(下簡稱海南殘友),它卻彌漫在成員的工作和生活之中。“越是殘疾,越要美麗”,他們以此為人生座右銘,用數倍于健全人的付出,書寫出屬于他們的傳奇。
該團隊自強不息、反哺社會的事跡感動了很多讀者。今年5月份,國務院殘工委授予該團隊“殘疾人之家”稱號。
? 被殘工委授予“殘疾人之家”
海口市舊州鎮道美村,一個很偏僻的村子,沒有超市,沒有娛樂場所。自從遷到此處來,海南殘友團隊在這里已經奮斗了近3年。現在,團隊已經由最初的8人,發展到52人。
“最初創業真是艱難啊。”回憶起過去,海南殘友信息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德勝感慨地說,2010年,他們考慮到海南有數十萬殘疾人就業狀況不理想,希望通過殘友模式在海南得到復制和推廣,解決更多殘疾人就業問題,因此創辦了海南殘友。“8個人到來之后,住的地方差,資金短缺,業務少,連續三個月都發不出工資,這種情況下還是堅持了下來。”
8位創始人之中的潘紅兵還記得,當時沒有辦公桌,大家就坐在地上辦公,沒有空調,大家就光著膀子干活。
“4年了,企業由小到大,第一年盈利幾十萬,第二年一百多萬,第三年四五百萬。”李德勝說,殘友團隊能有這樣的發展,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幫助,也離不開每一位成員的努力。“在我們這里,雖然多數都是殘疾人,但你看不到自怨自艾的人,看不到愁容滿面的人,大家都胸懷夢想,在努力。”
“這邊比較偏,我們想盡各種方式讓生活更充實一點。”成員潘紅兵說,他們打羽毛球、健身、練拳擊等,就像一家人一樣,一起生活,一起追夢。
今年5月,這個“大家庭”被國務院殘工委授予“殘疾人之家”的稱號。“在人民大會堂受到習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很激動。”李德勝說,這個稱號,激勵他們把工作做得更好。
2年培訓300多名殘疾人
研究院內,培訓中心回蕩著吉訓開老師講課的聲音。講的是PS圖片處理技術,講臺下,39名學員正在凝神靜聽。
這是海南殘友第9次開設培訓班了。2012年開始,海南殘友在實現自身夢想的同時,開始反哺社會之路,承擔起培訓海南殘疾人,幫助解決殘疾人就業的任務。“這是今年的第3期,從8月份開始培訓,還沒結束,目前39個學員中已經有18個實現就業。”吉訓開滿臉自豪,“我們一共培訓了300多名學員,八成能夠就業。”
雖然就業的門路相對較窄,但吉訓開和同伴還是想盡辦法幫助他們。“一些安排去做淘寶客服,一些安排在安置崗位,還有一些吸收進海南殘友團隊中。”吉訓開說,南國都市報等媒體的報道增加了他們的知名度,越來越多殘疾人找到他們,希望接受培訓。
在培訓中心,來自陵水的學員王柳民說,在這里,她看到殘友團隊的老師們都很堅強,這在精神上給了她很大的鼓勵,通過培訓,她學到了很多電腦知識。“我的夢想是開個淘寶店。”王柳民說。
除了培訓學員,2014年1月,海南省殘疾人基金會成立,海南殘友信息技術研究院捐出了400萬元人民幣,令人感動。“我們把當年全年的盈利全部捐出來,幫助這個平臺建起來,想讓更多殘疾人得到幫助。”李德勝說,這是殘友對社會責任的擔當。
海南殘友副院長劉運寶還跟記者分享了一個好消息:2015年年初,海南殘友將遷址到位于澄邁的海南生態軟件園。“公司太偏僻,不利于大家的生活,也給很多客戶帶來不便。”劉運寶說,今年7月,海南生態軟件園發出邀請,免租3年,將一棟5層的房子租給海南殘友辦公。這讓他對未來心懷憧憬。
?
相關鏈接:
海口鋪設平臺增加就業渠道 鼓勵殘疾人創業致富海口殘疾人創業遇“三難” 望部門服務人性化[江蘇] 南京關愛殘疾人創業 成立“專屬基地”?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