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之“火”開始燎原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4-12/11/1fe94666efcb2fd94102f4de3831ebae.jpg)
唐卡創作要求創作者必須專注投入 ■?豫河
在不久前舉行的香港佳士得2014年秋拍“永樂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專場中,一幅作品以5000萬元港幣起拍,通過22分鐘的競拍角逐,最終以3.48億港元(超過2.78億人民幣)的價格成交,創下了中國藝術品在所有國際拍賣行拍賣的最高紀錄。
青海民族大學教授、《青藏高原論壇》副主編唐仲山評價這一消息時說,這是唐卡創紀錄的一次拍賣,它傳達出一個市場信號:唐卡火起來了。自去年以來,在藏區,古玩收藏行內和文化高端圈內都開始體現這種趨勢。
從收藏市場來看,早些年,唐卡一直比較小眾。直到2006年唐卡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場熱度迅速飆升。
唐卡在西藏有1300多年歷史,但外界對其所知不多。名貴的唐卡制作顏料和畫師的費時費神是以往所大致了解的唐卡價值的一個體現。
每一幅唐卡的完成都需要畫師挑戰自身的耐心和意志力,從準備畫材、顏料開始,到起稿、描繪、填色、定稿,每個步驟都需精心完成,容不得有半點浮躁和雜念,尤其是在繪制過程中,每一個細微的線條都要求全情投入。
顏料上,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以及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顏料調色制成,很多礦物原料比黃金還貴重,這些天然原料才保證了所繪制的唐卡色澤鮮艷,即使經歷百年歲月,能依舊保持明麗色澤,這也是現代化學顏料所無法比擬的。
傳統的唐卡制作,最講究的就是畫工,一個唐卡畫師的培養,光打線條這一道工序,要學7年,上色要學4年。而隨著市場的迅速升溫,大量以現代工藝生產的唐卡出現在市場,這些作品采用復印技術,把一個畫師勾的草圖大量復印,找人填色,最后關鍵的開眉眼環節,再請技術好的畫師來完成,這樣就大大加快了唐卡制作的效率,但可想而知,其與傳統工藝唐卡的品質也是云泥之別。
看一幅唐卡的價值,畫面的精細復雜程度、尺寸大小自然是主要影響因素,但畫師的創作年齡、名氣及流派等都是重要判斷價值因素。此外,使用的顏料也是影響唐卡價值的一個因素,像琥珀、朱砂、紅寶石等珍貴顏料,在欣賞時應注意辨別。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