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4-12/15/0bd7ed22759b330b5fa6c59b1a237bd6.jpg)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在種苗等戰略物資安全方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蘇曉杰 攝
?
?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4-12/15/9d2ca9990c6360b9091f4c12e9845b01.jpg)
1960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與熱農院的科研人員在一起 ?蘇曉杰 翻拍
?
?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4-12/15/8e4f55d893fcb52f361c035df8972fbc.jpg)
1959年,王震(中)參與建設熱農科院勞動 ?蘇曉杰 翻拍
?
熱區,匯聚著最豐富的光熱水資源。海南,因其熱帶和亞熱帶的地理、氣候優勢,以全國陸地面積最小的省份,在國家糧食、橡膠等戰略物資的安全上發揮著最重要的作用。
60年前,一個以天然橡膠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保障國家戰略安全為己任的科研機構在廣州誕生了,旋即遷址當時還非常落后的海南。此后,60年來,它幾經變遷,伴隨著共和國的風雨征程,走出了一條艱苦創業、大膽創新、無私奉獻的發展道路,為海南、為中國熱帶農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無論是老一代,還是新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先后到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視察過,并對熱科院的發展寄予厚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月11日,在熱科院慶祝建院60周年座談會上,院長王慶煌回顧了熱科院60年的發展歷史,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歷年來對熱科院的關懷和支持。
打破國際封鎖
建立特種林業研究所
“上個世紀60年代,熱科院應運而生,它是為了國家安全,為了保障國家戰略物資長期有效供給而成立的。所以,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都非常關心和重視熱科院的發展。”熱科院第一任院長、原國家農業部部長何康解答了記者心中的疑問。
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后,帝國主義即對我國以及其他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實行經濟封鎖,并于1951年春對我國施行橡膠封鎖。為了反封鎖反禁運,1951年中蘇雙方曾協議過合作發展橡膠,1952年9月,我國同蘇聯正式簽訂了《中蘇關于橡膠技術合作協議》。地處熱帶的海南,自然成為產業發展首選之地。
記者曾兩次采訪何康,他向記者講述了鮮為人知的熱科院成立及發展的故事:1952年底,原國家林墾部根據中央發展天然橡膠的需要,決定以原廣西桐油研究所、重慶工業試驗所橡膠組的人員和設備為基礎,并從有關科教單位抽調一批專家和分配應屆畢業生組建研究所;1953年,成立了建所籌備委員會,起名特種林業研究所;1954年,研究所隨同華南墾殖局從林業部劃歸農業部領導,改名為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簡稱熱作所),它就是熱科院的前身。
“無論命名特種林業研究所,還是熱帶林業研究所,為的是不對外公開我國天然橡膠研究。”何康說,當他接到任務組建研究所時,對橡膠一無所知,是樹是草都不知道,甚至還以為是能吃的熱帶水果。
何康走馬上任后,便奔赴海南、云南、廣東等地調查研究,了解橡膠生長習性以及尋找更多能適合種植橡膠的地方。
“根據中蘇當時協議,要在三年內種植800萬畝橡膠。”1952年,中央從部隊抽調兩個師一個團,組織20萬膠工,浩浩蕩蕩開往全國熱區,建立國營橡膠農場,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墾荒植膠。
由于任務緊迫和缺乏經驗,當時提出了“先大陸后海南,先草原后森林,先平原后丘陵”的植膠方針,計劃1952年至1957年,在廣東、廣西、云南、福建、四川5省區,種植800萬畝橡膠,以后逐步形成在我國大陸每年可達產膠10萬噸的目標。
不久后,中蘇橡膠協定被廢除了,蘇聯專家也撤走了。中央將目標壓縮至200萬畝,以后再擴種。
科研要走進生產一線王震力主遷所建院
王震,傳奇英雄、共和國受人尊敬的國家副主席,他不僅深刻地改變了熱科院,還使熱科院積累起“艱苦創業、大膽創新、無私奉獻”的熱科院精神。
從1958年至1988年的30年間,王震曾經六次到熱科院,關注著熱科院建設與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當年熱作所從廣東“遷所建院”于海南,便是在時任國家農墾部部長的王震力主下促成的。
熱科院原黨委書記潘衍慶(已故)在他的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我第一次見到王震同志是在1956年,當時他作為中日友好使者從廣州經香港去日本,在廣州停留期間,他到熱作所視察,并對所里高級研究人員及各單位代表講話,著重指出,搞橡膠研究不能把研究所設在遠離橡膠植區的廣州,要南下遷到海南島,很好地接觸實際。”
熱科院退休多年的老專家王秉中回憶,那時的海南很落后,非常偏僻,交通不便,生活條件艱苦。王震的提議遭到了當時研究所的一位蘇聯專家和一些老教授的竭力反對,他們認為科研院所應該建在水電、交通、通訊都很便利的地方,這樣才方便與外界交流和聯系。
但王震極力主張搬遷。“他的態度很堅決,甚至還說‘如果你們不搬到海南去,農墾部就放棄廣東的研究所不要了,我到海南去重建一個研究所。’看到王震搬遷決心如此之大,大家也就不再反對。”
1958年3月,經何康等人反復考察選址,熱作所從廣東搬遷到海南儋州。于是,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和華南熱帶作物學院同時建立了。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在海南島設立的第一所高等院校。“搬遷得很徹底!”何老告訴大家,大多數同志都是舉家搬遷,當時研究所雇了一條船,把儀器、設備、家具、日常生活用品一齊搬到了海南。
“搬到海南后,條件很艱苦,大家一邊割茅草蓋茅屋,招生辦大學,一邊搞科研。很多學生招來后,看到是‘茅屋大學’都哭了。”老人們回憶,就是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王震多次到熱作所,與師生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就像當年打仗一樣,帶領師生們一起創業。
遷所建院時,郝永祿教授才25歲。“我那時年輕,王震在我心中是一位帶有強烈傳奇色彩的大英雄,形象很高大,我很崇拜他。聽說要搬遷,我毫無怨言地跟他走。”
郝永祿告訴記者,王震是個很儉樸的人。“1959年,‘兩院’開荒造田,王震那時51歲了,還和年輕人一起扛起鋤頭造田,一干就是幾個鐘頭,這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
時至今日,60年過去了,熱科院的老專家們都認為:沒有王震就沒有熱科院,正是在王震同志的關懷下,熱科院才能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在儋州農村扎下根,從“茅屋大學”逐步建立起有世界最大規模的現代熱科院。
儋州立業,寶島生根?周恩來為熱科院題詞
“儋州立業,寶島生根”,周恩來為熱科院的這句題詞,在海南幾乎是家喻戶曉。它鼓舞著熱科院廣大科研人員艱苦奮斗,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作貢獻。
1960年2月9日,不足“兩歲”的熱科院迎來了周恩來總理。已退休定居在湛江的喻鴻飛老人,當時曾參與接待周恩來總理的工作。回憶半個世紀前那段難忘的往事,喻老仍然很激動:“那是熱科院歷史上最重大、最光榮的事情。”
喻鴻飛告訴記者,1960年,正是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熱科院當時在科研、教學等工作上、生活上非常困難。
“總理的到來,穩定了大家的情緒,鼓舞了兩院科研人員的士氣。”喻鴻飛說,在院領導的請求下,總理揮毫為大家題詞:“儋州立業,寶島生根”。
60年來,在總理題詞的鼓舞下,熱科院突出一個“熱”字,一以貫之,堅持始終,成為全國唯一一所從事熱帶農業科學研究的科學院。
由于熱科院在國家戰略上的特殊地位,歷年來一直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關懷和支持。在周恩來題詞之外,胡錦濤主席還曾指示熱科院“你們在我國是唯一的,要爭取辦成世界一流的”,進一步激勵熱科院人不斷創新、勇攀高峰。
60年,一甲子的光輝歲月,在一代又一代熱科院人的努力下,當初的茅房科研所,如今已發展成擁有18個科研及附屬機構、16個熱帶農業重點學科、47個二級學科、70多個國家和省部級科技平臺、2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8萬畝科研試驗基地的綜合性國家農業科研機構。
?
相關鏈接: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泥腿子”院長王慶煌熱帶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國道讓海南沙地能種牧草云南農業科學院院長王常明涉嫌嚴重違紀被調查 ?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