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5-01/27/bf7ee048e60999c85b5ad7a5730010dc.jpg)
圖為黎福煥(中)與被她撫養過的張潤長(右)、黎石倫(左)? 易宗平 攝
?
?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5-01/27/38d1787d01fb50690a896de23e3f7a69.jpg)
年輕時期的黎福煥? 易宗平 翻拍
?
不是親情,勝似親情。儋州女子黎福煥,1959年在公社孤兒院工作期間,精心照料了60多個孤兒。半個世紀以來,長大成人、安家立業的孤兒們,紛紛感恩當年的“黎媽媽”,將這種深情傳承給下一代,演繹著穿越時空、感人至深的愛的故事。
二十歲黑姐是“勞動能手”
“來來來,到那上面坐著聊天吧!”近日,當海南日報記者來到儋州市那大鎮電影公司樓前采訪76歲的“愛心媽媽”黎福煥時,她指著身后一個平壩熱情地招呼道。約兩尺高的平壩上放著一排椅子。留著蓬松黑發、氣定神閑的黎福煥帶頭一個健步登上去。
在爽朗的笑聲中,黎福煥打開了話匣子。
1938年,黎福煥生于儋縣木棠鎮南訓村,全家六口人。這個鎮在北門江以北,四季少雨,有“北岸北岸,十年九旱”之稱。艱難的生存環境,鑄就了包括黎福煥在內北岸人堅毅的性格和強健的體魄。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黎福煥十歲左右就會做不少家務。1958年,剛滿20歲的黎福煥,在人民公社的生產勞動中表現突出,被授予“勞動能手”稱號。由于皮膚較黑,她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黑姐”。她回憶道,當年的《海南日報》還曾報道過她的先進事跡。
從1959年開始,木棠公社將積萬大隊一座破舊的寺廟改造為孤兒院。經公社負責人直接點將,“勞動能手”黎福煥調到孤兒院照顧孩子們。“我那時是共青團員,曾被評為優秀團員,也許是讓我照顧孩子們的原因之一吧。”黑姐說道,她那變得有點嚴肅的表情,仿佛又回到了不平凡的歲月。
四年里撫養六十個孤兒
那時候,每當東方剛剛露出魚肚白,崎嶇的山路上就疾步走過一個扎著辮子、挑著擔子的身影。那是黎福煥到距孤兒院3公里外半個的木棠墟為孩子們采購食品原料。“必須在孩子們醒來前趕回去做飯、洗衣物,稍稍遲一些,就忙不過來。”她笑道,“那時候年輕,有的是力氣。”
但光靠力氣遠遠不夠,還得合理安排。木棠孤兒院開辦期間,第一年有兩個工作人員,但從第二年起因經濟越發困難,就精簡只剩下黎福煥了。院里孩子們最少時有10多個、最多時有30多個,四年下來共有63個。黎福煥按孩子們的年齡分組、點名管理,并讓11歲至13歲的孩子為組長,幫忙看護、勸架、分飯等。
“黑姐多次對我說,糧食緊缺,分飯時要把握好量,既要吃飽,又不能浪費。”當年進孤兒院時剛滿12歲的張潤長說,“給大孩子盛飯得冒出碗,給中孩子盛飯與碗平齊,給四五歲小孩盛2/3碗。”
吃飯時是很費神的。黎福煥讓幾個四五歲小孩挨著坐在一起,手把手依次給每個他們喂飯,避免出現不懂事的爭搶現象。
她每周還力求給孩子們吃一次魚。幾個大孩子們和黑姐一起吃飯時,她總是說:“你們快吃吧,我不餓!”
“其實,黑姐每次都等到我們吃飽了才匆匆忙忙地扒幾口冷飯咽下,一兩個月也沒看到她吃過魚,全讓給我們了。”張潤長感慨地說。
“進孤兒院前,我們偶爾吃點稀食;進孤兒院后,吃上了干飯、白米飯,每周還能吃上一次肉。”1950年出生、1960年住進孤兒院的黎石倫說。
除了讓孩子們吃飽飯,還要讓他們洗干凈。黎福煥請人就地取材,在孤兒院旁邊挖掘了幾個小池塘,讓大孩子們分批洗澡;而對較小的孩子,則由她一個一個地擦洗。
白天忙得連軸轉,晚上也沒有多少空閑。七八歲的孩子說:“黎姑姑,我要尿尿!”四五歲的孩子則大聲哭喊:“媽媽,我要便便!”等到一泡尿一泡屎地照料好孩子們,天色快亮了,來不及打個盹的黎福煥又得撿起扁擔去木棠墟采購了。
為了確保孩子們的健康,黎福煥平時抽空拜訪當地老中醫學藝,自采草藥剁碎或熬煮后,給孩子們治療或預防瘡疥等疾病。有幾次,她還在深夜摸黑背著患病孩子,到數公里外的衛生院看病。當把孩子放到醫生面前時,黎福煥已累得直不起腰來。
一份關愛穿透歲月
1963年,國民經濟整體慢慢回升,木棠公社社員們每天也開始吃上一餐飽飯了。于是,公社決定將孤兒院解散,讓快要成年的孤兒參加招工、入伍,讓未成年的孤兒分流到他們的親屬家中。黎福煥則被調到木棠公社食堂任炊事員、出納和總務,后調任儋州市電影公司總務。
孤兒黎石倫老家在木棠北方村。他先是在黎福煥家所在的南訓村小學讀書,后又在木棠公社積萬大隊蔡穴小學和木棠中學學習。黎福煥每次遇到黎石倫,總是摸摸他的頭,叮囑他好好念書,將來才會有出息。儋州北部地區有“夜游”習俗,就是男女晚上幽會。看到小學畢業的黎石倫一天天長大了,黎福煥特地告誡他:年輕時是學知識的“黃金時間”,要排除外界干擾,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
黎石倫銘記諄諄教誨,考上了當地的中學。盡管“文革”時期沒有多少讀書的氣氛,但黎石倫仍然刻苦自勵。1970年高中畢業后,他走上了教書崗位;2010年12月,從木棠鎮中心學校退休。
1949年出生、1962年進入木棠孤兒院的王保貓,1970年參軍入伍,4年后復員回到海南,2008年從電石行業退休。他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小時候家境困窘,取名“貓”就是為了“好養一些”。他連聲說:“雖然我現在已經老了,但仍然難以忘懷黎媽媽對我的撫養,要感恩,不能忘本!”
2014年元宵節前夕,長期在海南居住的16位木棠孤兒,結伴到黎福煥家拜年。一走進她家,王保貓就激動地呼喚“黎媽媽”,忍不住熱淚盈眶。現場頓時噓唏一片。
百首山歌獻給“黎媽媽”
多年來從事建筑業的張潤長,每每建起一棟樓房時,往往會高歌一曲。2014年8月,癡迷山歌的張潤長,運用儋州地方語言,創作出長達3000字的抒情兼敘事體山歌集《六十個孤兒感念養母黎福煥》。
在這個山歌集中,有100首山歌。第23首詩云:“半夜孤兒叫吃水,夜黑姑捧火覓杯。不是一日或一月,四年辛勞一人為。”第61首寫道:“貧賤命交到富貴,翻天覆地有家歸。就業創業工薪高,兒女繞膝有妻陪。”歌為心聲。張潤長創作的一首首山歌,表達了孤兒群體對黎媽媽的感激和景仰之情。
“我們把黎媽媽全身心投入,悉心照顧孤兒的事跡和精神告訴下一代,既讓他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又讓他們常懷感恩之心!”張潤長、黎石倫說。
《故事》征集線索,瓊州大地不乏傳奇和愛,海南周刊故事欄目征集報道線索,也歡迎讀者供稿,請告訴我們您知道的傳奇故事。郵箱:2996130659@qq.com
?
相關鏈接:
紅色娘子軍潘先英老人辭世享年99歲 生前撫養孤兒車禍無情奪去男孩雙親 民警撫養孤兒7年 ?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