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5-03/02/f0d9358ea675b4f638264d0f6619dd2f.jpg)
90后巡村學古工作坊的年俗展??張茂 攝
“我們認為歷史很遠,但實際很近”。
羊年春節前,一群瓊籍大學生利用假期行走海口大街小巷,搜集整理本土故事,在海南省圖書館舉辦了首個海南年俗展。
2月16日,在海南省圖書館一樓展廳內,由省圖和巡村學古工作坊共同主辦的《海南年俗展》(瓊北地區)在此展出。展覽上,?採室、換爐、貼春聯、拜公、做甜粄、行符、送灶日、送赤口、換香、祭祠堂等豐富多彩的瓊北地區年俗一一展現,讓人感到一股濃濃年味。
誰也沒想到,這些傳統年俗的展覽資料,全是由一個名為“巡村學古工作坊”的大學生團體走街串巷搜集整理而來的。這群青春蓬勃的大學生,用了半年多的假期時間,走街串巷,搜集整理瓊北地區的年俗活動和老街記憶,記錄傳統年俗,重拾傳統文化信仰。
90后愛上傳統文化
“巡村學古”是為瓊語直譯,大意為串門嘮家常、講故事。崇尚悠閑生活的海口人,飯后在街上、樹下擺張茶桌,一杯老爸茶侃天說地就能度過一下午,這也是海口的土著文化最集中體現。
巡村學古工作坊發起人之一鄭翔鵬介紹說,以此命名團隊,直接表達了團隊是以海口當地的鄉土文化為主打,“巡村”又展現了團隊的主要活動方式,類似于人類學的田野調查實踐,搜尋海口的歷史印記。“學古”顧名思義,在實踐中學習到歷史和文化知識,原詞由海南話[wo?gao]譯來,即又可蘊含通過一系列讓大家喜聞樂見的文化創意打造,把歷史的文化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歷史上海口曾是中國通商重鎮,作為移民島嶼的省會城市,移民文化、南洋文化、中原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海口碰撞,使之成為一座容納性極強的城市。即使是在今天,當地依然保存如行符、老爸茶、換花節等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
巡村學古工作坊里的這群年輕人,大多都是生長在海口博愛南路、文明東路等老街片區的“土著”,這群年輕人從小走街串巷玩耍,聽著老爸茶店的爺爺奶奶講巷弄里的故事,看著一片片老街在城市化浪潮中變遷。
“我們從小就在這些巷弄里,聽著爺爺奶奶講故事長大,知道這些老街里有很多很多的故事、淵源,如果沒人去搜集整理這些歷史,這些故事將隨著老一輩人的去世而消失。”
鄭翔鵬說,他的奶奶是海口市西門人,他從小聽著奶奶給他講述西門街上的各種故事長大,耳濡目染,他從小對老街的故事極其感興趣,高中時代起就開始和小伙伴們結伴,利用假期“巡村學古”,去搜集海口節慶年俗、老街地名來源等各種民俗文化。
“我們以為歷史很遠,但實際很近。”這群年輕人很快發現,事實上,看似高大上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其實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習俗的延續。過年過節的各種習俗,祭灶、採屋、貼利是、做年糕……這些都是祖祖輩輩們熱愛、敬仰生活的集中體現。
可這樣的傳統習俗并不是每個人都感興趣。“你知道嗎,當年我們上高中的時候,學校就在白水塘旁邊,有很多同學在白水塘整整住了三年,都不知道丘濬墓就在學校旁邊。”同齡人對傳統文化的漠視,讓鄭翔鵬、陳康等人感到焦慮,尤其是上了大學視野開闊后,他們發現,和現代浪潮滾襲下的大都市相比較,海口至今保持較為完整的鄉土習俗,這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傳承和弘揚下去。
舉辦首個海南年俗展
2014年5月,這群志同道合的90后大學生集合在一起成立了巡村學古工作坊。他們嘗試在海口舉辦了海口攝影展、騎樓夜跑等幾次小型本土文化宣傳活動,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讓他們信心大增,有更多勇氣來繼續弘揚本地文化。
在外地求學時,鄭翔鵬發現,有些人并不了解海南,甚至對海南有誤解。“很多人以為海南的島嶼位置可能導致很多傳統習俗與中原文化差異較大,但實際上正因為是移民島嶼,海南的漢族人更為重視傳統節日習俗,因為這些都是他們與原籍地相傳相通的文化紐帶。”
2014年8月份,巡村學古工作坊在省圖的邀請下,決定合作籌辦一次海南年俗展覽。以年俗展全方位記錄海南尤其是海府地區的文化民俗,展現海口地區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讓更多人認識老海口,也希望以此成為游客了解海口的一個索引。
很快,巡村學古工作坊通過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向社會征集海南各地年俗照片,并利用暑假時期工作坊的大學生們開展了田野調查,記述搜集各種年俗資料。
這群年輕人還帶著稚氣的青春臉龐,在炎日高溫下穿梭于大街小巷中,受到了很多海口老人的喜愛。老人們把蒙塵的陳年往事向他們娓娓道來,并送給他們很多過年祭拜祖先需要的物品作為展覽,甚至還有些海口老市民給展覽提供贊助費,以此支持這群年輕人弘揚本土文化的夢想。
豬仔包、紅棗酒、做年糕、行符巡村……在每次田野調查中,巡村學古工作坊的年輕人學到了很多新的知識,對自己家鄉的熱愛也在日益增加。
“這不僅是一項重新認識家鄉的項目,同時也是一項增加自我閱歷,探索新知識的項目。”在此次的年俗搜集活動中,這群年輕人挖掘了許多封塵在巷弄里的歷史故事,也對內地與海南文化差異做了一些有趣的探討。
比如,海南人過年前愛逛花市買盆年桔或菊花擺放家中,年桔象征著大吉大利,但是菊花又有什么寓意?在內地,八九月份開花的菊花是寓意著蕭瑟秋日的到來,可在四季如夏的海南,菊花倒意味著百花爭春之象,因此海南人對年末買菊花當盆景并不忌諱。
拒絕做失憶的一代
在巡村學古工作坊的工作磨練中,這群年輕的小伙伴們也都各自顯露出特長。擅長文字的鄭翔鵬負責資料的編輯整理,讀設計系的羅健歷時一個月巡遍騎樓老街,熬夜手繪繪畫,一起排版討論,制作了一本以海口騎樓為主題的月歷,月歷中的每幅畫都展現了騎樓地段的風土人情、百姓生活,每幅畫底下還有著海南本土民俗節日的提示。
籌備半年的年俗展終于趕在年末前展出,很多海口本地居民、外來游客都紛紛前往參觀,并被本地多家媒體關注宣傳,讓這群大學生們感到極為自豪。
“我們熱愛海口,熱愛海南,不想讓這么多的傳統文化遺失在我們這一代。”城市化加速的海口,很多老街進行搬遷改造,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習俗也隨著人們的搬遷失去了傳承土壤,面臨失傳險境。鄭翔鵬說,在屢次的田野調查后他們發現,如果再沒有人及時對海口地區的民俗文化進行搜集拯救,這些寶貴的財富將會消失在日益加速的城市化浪潮當中。
“比如騎樓老街的開發,很多人都沒注意到,老街上以前是一條官巷,很多大戶人家的門柱前都有拴馬環,這些都是老街歷史的見證,可開發后很多拴馬環都被破壞掉了,很可惜。”羅健說,巡村學古工作坊的努力,就是要重新去搜集挖掘這些老巷弄的歷史,吸引更多年輕人認識家鄉的文化魅力。
在鄭州大學中文系在讀的鄭翔鵬,曾被學校選中到臺灣當交換生,臺灣年輕人對家鄉文化的高度認同感讓他大有觸動。“臺灣一到傳統節日期間,大街上會看到很多年輕人會很自覺去參與到這種習俗活動,一起去祭拜巡街,搭臺唱戲,可在海南,傳統習俗很少看到有年輕人參與,大多都是以中年人或老年人為主。”
拒絕做失憶的一代,不讓傳統文化遺失在這一代。為此,巡村學古工作坊的年輕人在努力。年俗展后,這群年輕人又開始新的田野調查,收獲頗豐。“我自己從這些調查活動中,不僅對家鄉有更深認識,也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有了清晰目標。”鄭翔鵬說,今年上大四后將準備報考人類學研究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家鄉文化的搜集和拯救中去。
在為期半年的田野調查中,巡村學古工作坊對海口騎樓地區的巷弄地名、廟會年俗、街頭俗語做了搜集與整理,接下來他們將繼續用腳丈量海口的土地,用眼感受海口的鄉土魅力,用腦思考如何傳承海南的本土文化。“想繼續為宣傳海南文化做點事,讓大家重新認識家鄉的文化魅力。”
?
相關鏈接:
年俗在復興 年味在回歸海南首個年俗展開幕 瓊籍90后大學生自發組織海南傳統年俗你還記得多少?鎮江打醬油年俗值得研究年味越來越淡孩子不知所措 部分小學生年俗作業交“白卷”春節拜年是主要日程安排 年俗要傳承也要有變化 ?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