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一新的騎樓老街以其獨具南洋風格的建筑吸引著四方的游客。騎樓老街里的海口南洋騎樓老街風貌展示館則展示著騎樓的興衰復蘇的縮影。
筆者近日走進展示館,里面主要有16個主題展圖,包括著名的 “水巷口街”、“鐘樓”、“老街大宅”等建筑,生動地展現了海口騎樓老街歷史變遷的發展歷程。
在展廳中央,“鐘樓”主題的展圖分外顯眼,鐘樓發展主要歷經三個階段,分別是三十年代的鐘樓、六十年代的鐘樓以及九十年代鐘樓。三張鐘樓照片形象地為游客展示了鐘樓的發展歷史。1928年,周成梅建議集資在海口建一座鐘樓,以便統一全市時間。那時的鐘樓是清水紅磚墻身,頂端四周共筑八支箭簇尖角,具有歐洲哥特式建筑風格。
“老街大宅”主題展圖突出表現了具有150多年的歷史的典型清代瓊北傳統民居群---邱家老宅。邱氏老宅磚木結構,布局嚴謹,用材講究,木雕工藝十分精湛,不論是建筑材料和技藝,還是空間布局和設置,都沿襲了中原傳統風格。
其中“宗祀建筑”主題展圖中的海口天后宮為人熟知,它俗稱“媽祖廟”、“大廟”, 始建于元代,距今有700多年的歷史。廟宇分前庭、正殿和兩側廂房,用料上乘,做工精細,是海口現存為數不多的古建筑之一。相傳天后為搶救遇險船民而罹難海上,仙化成神,救助海難,“護國”,“慈濟”,被信奉崇拜為海上保護女神,在我國沿海和東南亞等地都建廟奉祀。
還有得勝沙的冼夫人廟,這是為紀念對治理海南有卓越貢獻的冼夫人而建。每年的農歷二月十二,老街居民為民祈福媽祖大巡游活動年年上演,已成為海口老街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
昔日的老街上還有涉及諸多行業、數量繁多的老字號。見證了當年海口的商業輝煌。名氣較大有旭記、安記、廣德堂、王昌行、永生號、蔡升記等等。
騎樓建筑總的立面造型特征為“中西合璧”,主要有中國傳統式,古羅馬券廊式,巴洛克式風格。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響,集大成的騎樓建筑多姿多彩。
海口南洋騎樓老街是海口歷史文化名城的精髓,榮膺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是當今國內騎樓建筑保留規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極富中西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街道兩側是近百年歷史的充滿南洋建筑風情的騎樓,串起了海口變遷的歷史。這些海口所城范圍圖展示了不同時期海口內城的變遷史。?
?
相關鏈接:
海南省博物館里的騎樓老街去海口騎樓老街 感受海口變遷騎樓老街“德興布廠”等60個老字號修復完成海口博愛北路騎樓老街修復近尾聲 預計春節前竣工海口騎樓老街年底完成3街區改造 將迎發展黃金期?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