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5-06/08/610499066cdeb55a8c18174890f81511.jpg)
漁美人雕塑? 崔開宏 作
??? “椰園風行——崔開宏藝術展”近日在中國美術館拉開了帷幕,陳列了海南瓊籍崔開宏先生30余年來創作的50余件作品,題材豐富,全面展現了作者開闊的藝術視野和嫻熟的藝術手法。
5月7日,由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共同主辦的“椰園風行——崔開宏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拉開了帷幕,該展陳列了崔開宏先生30余年來創作的50余件作品,題材豐富,形式多樣,全面展現了作者開闊的藝術視野和嫻熟的藝術手法。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自然是其精心創作的紀念性雕塑《紅色娘子軍》。幾十年來,但凡過境瓊海的游人都非常熟悉這件作品,雖然展出的只是這件作品的巨幅圖片,但對筆者和許多觀眾來說,仍像第一次仰視它一樣,深為它生動完美的藝術形象所感動。
對生活典型高超的提煉和表現
眾所周知,美術創作從其發生始就是人類個體敘事的一種主要手段,而作為這種手段之一的紀念性雕塑,因其獨具公共性的特質使得其在敘事的表達中包涵了一定的集體記憶和歷史評價,故在古代埃及,“雕刻家”的本義是“使人生存的人”,此后幾千年來,在西方美術創作中,涵蓋了社會、宗教等事件、紀實的歷史題材一直被看作是貫穿整個人類藝術創作的一個最重要及最苛刻的表現范疇。歷史不僅為后人留下了傳說故事,也為藝術家提供了創作題材,其中那些具有奇特色彩或永恒意義的故事或題材常被反復地講述或表現,例如紅色娘子軍:從解放初至改革開放前,就陸續出現了瓊劇、報告文學、電影、繪畫、舞劇、京劇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創作,其影響之廣、之深,在解放65年的文藝創作中算得上是首屈一指。1984年,當瓊海地方政府決定建造《紅色娘子軍》紀念碑時,在藝術創新上就面臨著在語言形式和個性表現等方面如何有別于已有作品甚至超越它們的問題,正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無疑,崔先生不僅非常出色地解決了這個難題,而且創造了在這一題材雕塑中的“崔顥題詩”。
崔先生的這件作品能取得如此完美的成就,主要歸結為兩點:一是有成熟的創作思想,他通過對中國現代雕塑創作歷程的長期研究,體會并認定藝術形象的創造取決于作者對生活的深刻認識和對內容的嚴肅表現。二是在生活背景和經歷方面有著其它創作者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崔先生出生于1941年,那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年代,他的家鄉石壁位于海南島腹地的偏僻山區,是當年瓊崖土地革命的根據地,“我小時生活很艱難,新中國成立后,才改變了我的命運。”因此,他不僅對紅色娘子軍的史實和人物有直接、深入的感受和認識,更對這些締造新中國的鄉土英雄懷有親切、崇高的溫情和敬意。而崔先生在創作這座紀念碑時所表現出的對生活真實的典型提煉和藝術表現的準確概括的特點,后來也反復顯現在他所創作的《高君宇》、《杜甫》、《周士第將軍》等歷史人物雕塑中并最終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
這次展覽值得一看的還有一些頗富風情的架上雕塑和繪畫。雕塑的尺寸雖都不大,然作為崔先生的主業——他曾在中央美術學院學了6年雕塑,展出的都是他一生創作的精品,它們造型嚴謹而活潑,手法既現實又寫意,充分反映了作者質樸而生動、清新而典雅的藝術風格。特別是幾件為構思創作而捏塑的小稿,這些平時難得一見的作品,能很清楚地讓觀眾了解作者畢生堅持藝術面向生活的審美追求。至于繪畫作品,盡管是作者的副業,但也非常具有其藝術個性,它們形態自然,構思精巧,意境新穎,趣味天成。筆者尤其喜歡以水牛為題材的幾幅水墨畫,這些水牛造型精確、生動,體態結實、厚重,在筆墨表現上更見個性:線條亦肯定有力,猶具大刀闊斧所刮削出的“石刻感”,墨色層次豐富,變化細膩,很有些信手雕塑的“泥巴味”,明顯有別于傳統中國畫的表現手法。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5-06/08/52c6325bc9e7517f80a8e2036aa6af9f.jpg)
椰鄉風情? 崔開宏 作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