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國清明好勝游,臨風我每憶崖州”
崔先生從小就愛畫畫,“畫畫是一門獨特的技術,沒有家傳,也沒有先師幫幫,全憑自己興趣。在嘉積中學讀初中時,才有了美術課。當時的美術老師許世桓是專業出身的,是我的啟蒙老師。他教我們畫模型、畫寫生、畫比例、畫明暗,這些技巧,使我大開眼界,繪畫技法大有進步,美術成績名冠班級。……1959年,我第一次在《海南日報》發表速寫作品,當時在學校學生中挺有影響。第二年高考時,全國許多美術院校在海口設考點招生,我和幾位同學去報考,那時,我年紀小思想單純,一心只想到北京來讀書,結果就考進了中央美術學院。”崔先生在回憶自己的學藝經歷時十分感慨。“六十年代進入美院學習,正好是國內大師級的教師任教的最好時期,又是強調尊師重道的思想教育。當時,學校經常下鄉、下廠勞動,社會活動繁忙,但在學校的悉心教育下,我們學完了從學習頭像開始……等全部課程,扎下了堅實的業務基礎,成為我們在工作后成就業績的關鍵。”
崔先生在創作上之所以能成就不俗的業績,除了受過全面系統的專業基礎訓練外,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還在于他具有深厚的專業理論素養。崔先生在美院學習時就很注重理論,他曾是班上的理論課代表。畢業后又長期在中國美術館研究部工作,見多識廣,交游高上。特別是他通過對館藏雕塑作品的系統梳理、著錄評介、精選集粹等全面深入的研究,認清和總結了中國現代雕塑的發展軌跡及規律,并因此在史論、編輯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著名美術評論家劉曦林曾這樣評介與之共事多年的同仁:“中國的藝術家注重文思,中國的史論家注重實踐,甚至有許多人兼事史論研究和藝術創作,崔開宏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既從事雕塑史論研究而又從事雕塑創作的多面手。史論研究使他通曉藝術的規律,創作實踐又使他加深了對史論的理解,互補共進的修行使他取得了雙豐收。”
崔先生的許多雕塑、繪畫作品都是在忙里偷閑的工作之余一點點完成。這些信手捏塑、涂抹的小品,雖難稱得上為創作,但通過那些似不經意的筆畫刀痕,觀眾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對藝術創作的規律認識和審美追求。正如劉曦林所指出的:“在這類作品中由于沒有客觀條件的制約,顯然使作者更多地取得了‘從于心’和‘游于藝’的自由,藝術技巧也得到了舒暢的發揮。”
“庸恬散淡”,這是崔先生的同事對其性情的普遍認識。固然,崔先生平時給人的印象是沉穩、平和,但與其相知的人都了解,他在藝術創作上是非常積極、活躍的,從展出的作品及其所表現的藝術追求中,觀眾不難感受到他始終沒有置身于現實社會的發展潮流之外,對自然世事一直保有自己獨到的視角及態度。特別一提的是,退休后的崔先生畫了許多海南的風情景觀,這些作品的形象、布局、用筆看上去都顯得十分熟練而隨性,離鄉數十年的他對故人說,因為作畫時感覺自己就像穿行在椰林中的習習和風,非常輕松自如。所以,他將這次具有個人藝術總結意味的展覽定名為“椰園風行”。
“故國清明好勝游,臨風我每憶崖州。”當筆者站在展廳環視崔先生所有的作品時,心底不禁浮起了他的同鄉、同行盧鴻基先生的詩句。從崔先生筆下那一株株茂盛、挺拔的椰樹中,筆者由衷地感覺到了不一般的熱情和親切,也強烈地體會到了崔先生對故土的濃厚思念。崔開宏先生頗感自豪地對故鄉的觀眾表示:“我作為瓊海籍的作者,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作品展應該是第一個,希望今后有更多瓊海籍的美術家來京辦個展。”
藝術家檔案
崔開宏(1941—?)海南瓊海人。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學會會員,曾任《中國雕塑》雜志編委、《中國現代美術全集·雕塑卷》編委等職。1960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學制六年),1966年夏畢業后曾在北京軍區某部鍛煉數年。1972年調入中國美術館研究部工作,參與完成許多館辦展覽以及諸多重大的繪畫典籍的編輯出版工作。同時,其本人出版有《美國雕塑百圖》、《雕塑家劉開渠》、《雕塑的魅力》等專著多本。在美術創作方面,除主持設計多座歷史紀念碑外,還創作了不少架上雕塑、水墨和水彩畫。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