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門龍王廟
??? 清初順治年間,邦鬃落有個漁夫經常到三足石海邊下鬃網,每天收成不錯。一天,漁夫帶著他的兒子一起去下鬃,下網后頭次起網,魚鱗魚殼不見一個,只見一尊木頭滾在網肚,漁夫叫兒子撈出扔掉,又再下網,一會后再次起網,依故魚蝦不著一個,只見原來的那尊木頭躺在網肚里,漁夫氣了,叫兒子撈出到遠一點的地方扔掉,又再下網,一會后又再起網,依故網肚里還是木頭一尊,漁夫氣急了:這個世界食穿難作了,并大聲叫兒子把木頭撈放船頭上,認為載回去曬干煮飯也可以。不可奈何的又再下一網,一會后又再起網時,網綱剛出水面,滿網的‘鐵甲魚’飛跳起來,漁夫用盡全力都無法把網拉起,只好叫兒子上前把魚取出再起網。漁夫回想,前三網魚蝦不著著木頭,后一網打來頂幾天的收成,看來這個木頭大有來頭了,先載回家再作打算。回家后把木頭放在房前銀溝的邊圮。
當晚奇跡出現了:隨著晚上光線越暗,這個木頭也慢慢發出從不見過的藍光,很多鄉鄰都覺得好奇并前來圍觀,并問了這木頭的來歷。經大家商議,因鄉鄰都是海上打魚的漁民,應將這個木頭雕刻一尊龍公,讓鄉鄰都來朝拜,祈求風調雨順,四季平安。漁夫就按鄉鄰的企望,請了一位有名的木工師傅雕刻了一尊龍公,并在龍公底座上刻上‘順治八年’的字樣。(但因經歷了360多年滄桑變化和文革時的搬移,至今文字己蕩然無存了。)在雕刻龍公的同時,鄉鄰通過募捐集資來為龍公建造龍王廟宇,選址于“邦鬃落”,并請了村里有名的風水先生實地卜算吉日良時,立刻破土動工。
建廟工程的過程都很順利,到了要上梁的前一天,鄉鄰己把正梁備好,并在下午把吉水為大梁潔身,做好了升梁前的準備。次日天還不亮,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風大雨,打破了漁村寂靜的清晨。當時先是天昏地暗,隨之風雨伴著雷聲大作,飛沙走石,把港門村的很多房屋掀飛推倒,而放在工地上的那條正梁也不翅而飛。風息雨停后,很多鄉鄰在周邊范圍里尋找,也見不到龍宮正梁蹤影,只能沿著河道邊上搜尋,發現在港門港口邊上的那棵酸上架著那條龍宮正梁,村民己意識到:那該是天意了!隨即在該地塊上辟地修建龍宮(這是港門傳說的飛梁擇地的故事)。建成后名為“龍王廟”,并卜定于四月初八日為龍王廟入伙。入伙那天,龍王廟舉行了空前浩大且熱鬧非凡的開光典禮:舞龍舞獅裝高甜,載歌載舞放禮炮,四方鄉民如潮水般的湧來朝拜,入夜人來人往不斷,香火燭光沖天,至次日典禮儀式才結束。從此,港門龍王廟每年的四月初八日都舉行“游公”的廟會,一直延續至今。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