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5-06/15/e218b7b853fdc922232447d288584b9c.jpg)
韓槐準(左一)和家人在愚趣園
從牙縫里省出錢來做收藏
海南省檔案館所展出的韓槐準遺物,經張健平初步判斷為:“年頭不老,價值不高,就是當時的小康人家都能使用的尋常物件。”
先說那個泛黃的茶杯,上面印畫的仕女圖大抵是受彼時印刷技術的局限,算不上精致逼真,經過日積月累的反復使用和沖刷,一些細節甚至作者的落款也看不清了。但是,旁邊的一行小字——“愚趣齋主藏”或許能夠說明,杯子上印制的仕女圖為韓槐準珍愛的藏品,隨時日常用品,但他從眾多藏品中挑選此畫并印制在茶杯上,時刻欣賞,可見珍貴。
而那只四四方方、花飛蝶舞的紫砂茶壺,張健平判斷是在解放前后制造。“符合那個時期中國人的審美情趣——熱鬧又漂亮,同時,這種四平八穩的造型也是當時較為流行的一種趨勢,我曾見過許多。”他還認為,壺面上所畫的蝴蝶花有“耄耋”之意,或許為友人贈予年事已高的韓槐準。
許多觀眾根據茶壺上大幅精美的描花判斷其價格或許昂貴,可張健平這樣分析,用如此艷麗的色彩、花紋裝飾的茶壺,制作者反而無需對紫砂的泥質做過多要求。這樣看來,描花越多,茶壺的價格可能反而越低。
最后那枚還染著朱泥的印章是利用象牙的一塊邊料所制,隨形雕刻,追求自然。張健平說:“象牙是民國年間常見的印制材質。從其外觀來看,這枚小印很可能為韓先生隨身攜帶的印信工具,可隨時在書信、文章或票據末尾輕輕一印,僅作日常‘畫押’、簽字之用途。民國時期的‘活潑人’多有隨身攜帶‘閑章’的習慣。”
韓槐準生前所用之物大多資質平平,在張興吉看來卻順理成章。
“其實人們很容易走進這樣一個誤區,認為動輒為一件藏品一擲千金的收藏家應該過著奢侈的生活。其實不然。”由于收藏古董不僅要斥資購買,還要花錢養護,是一件“燒錢”的事,張興吉將收藏家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收藏古董為樂趣或是買賣的富人;另一類是以收藏古董為科研基礎,把考古研究當成生命組成部分的學者,永遠“只賠不賺”,所以這一類人往往是“從牙縫里省出錢來做收藏的”。
在他心里,韓槐準就是那第二類人。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