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5-07/13/dbb2a6e498b860ca09b320ca77812232.jpg)
于瓊月整理的好幾本俚語書稿 ?徐珊珊 攝
廢寢忘食字斟句酌?
受到母親的熏陶,于秋月自幼愛好文學,平時喜歡看易經類書籍,還自費訂閱不少報紙雜志。
一年多來,于瓊月每天上午忙完家務后,下午就坐在書桌前仔細回憶記錄母親過去所說的方言俚語。采訪中,她向記者展示了記錄俚語所用的練習簿,上面工工整整、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她手寫的方言俚語。
用文字記載俚語的過程中,于瓊月遇到的最大困擾是有時很難找到準確的文字去表達俚語內容。“很多時候,方言俚語在生活中說起來非常順溜,但是一付諸文字就令人感到為難。一年多來,才斷斷續續記錄整理了100多條俚語。”于瓊月說。
例如,“見人做事規規律律,到公式做就眼汁出”這句俚語,意為看別人做事輕輕松松,輪到自己做就十分辛苦,說明做人要重視參與實踐。“‘規規律律’這個詞用海口方言說起來很溜,但是想用文字表達出來卻十分費勁。我想了很久,都不知道如何表達。”絞盡腦汁的于瓊月苦思冥想了很久,一次突然靈光一現想了出來。
“平時,我只要一有空,就會回想母親說過的俚語。一想到就要趕快記錄下來,不然有可能會忘掉。”?于瓊月平時整理的俚語首先謄寫在草稿本上,反復斟酌改正后再抄到練習簿上。
做官無為民,無如回室種番割藤(地瓜);全國走了了(都走完),無比(都比不上)府城與海口;有理無理,從大的做起(哥哥姐姐要為弟妹做好榜樣);?一千無(不)比八百現,八百無(不)比六百到身……一年多的整理過程中,于瓊月記錄母親過去說的俚語,眼前又浮現出她慈祥的音容笑貌,“把口頭語寫下來的時候,我會不自覺跟著念起來,越念越有趣。好像過世的母親重新站在我的面前,笑著對我說著家常話,非常有親切感。”
希望更多人參與到俚語拯救中
時光荏苒,從小在海口市區長大的于瓊月目睹了城市的巨大變遷,“和當年歷史上的繁華相比,許多老街顯得頗為寂寥,不少老建筑已經面目全非。”
變化的不僅是老街,還有正在不斷流失的本地方言俚語。
于瓊月表示,俚語反映了一個地區的語言文化特色,見證了一個地區的進步與發展,積累了許多群眾的智慧成果。但是,很多海口市區的孩子現在不管在學校還是家里都用普通話交流,父母平時也很少和孩子說俚語。年輕人接觸方言俚語的機會越來越少,搶救保存工作迫在眉睫。
“我不會打麻將,也不打彩票,一有時間就喜歡讀書寫作。現在,退休后的大部分時間都放在俚語整理和文學創作中。很多人都覺得我是個傻子。”她笑著對記者說。
但是,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希望通過媒體呼吁,讓更多人加入到搜集征集方言的隊伍中,抓緊挽留住這些生動有趣的方言俚語。”面對方言俚語的流失,于瓊月充滿了焦慮和緊迫感。
海口文史專家馮仁鴻所著的《瓊崖史海鉤沉》記載,自宋元以來,外來落籍海口市者以商賈居多。這些落籍者中,又以閩南人為先且多。而從廣東各縣來的商賈中,不少人祖上也是先遷(居)閩浙一帶而后陸續南徙,最后才移入海口市的。他們原操的語言也是同屬于漢語種中的閩南方言,風俗習慣大同小異。因此,數百年來,海口市區居民以閩南裔人居多,語言亦以閩南方言為最。而操各種不同方言的占籍者,天長地久,其語言與習俗勢必自然而然受到影響甚至同化。與此同時,閩南裔人的語言習俗,同樣受不同占籍者的影響和滲透,因而逐漸形成了海南話中一種獨具特色的“海口話”,人亦成為今日之“海口人”。
海口市自宋元開埠之后,市區占籍者以漢族中的操閩南方言、官話方言和粵方言之民為主。在習慣用詞上,海口話還保存著不少與閩南、潮汕話相同的古老用法。如:“老鼠”稱為“貓鼠”,“廚房”成為“灶前”,“前面”稱為“頭前”,“頭發”稱為“頭毛”。
在習慣用語上,海口人由于居于古越之地,受古駱越、俚人的影響,所以在語法上也常有倒置的用法。如海口人稱“臺風”為“風臺”;“公雞”、“母雞”稱為“雞頭”、“雞姆”,“你先走”稱為“你行過前”或“你走頭前”。
于瓊月記錄的母親言語拾零
三句不離古,離古就困肚;
手痛得巡村學古打叭,腳痛得坐閑吃飯;
人吃人竅,雞吃雞爪;
肚里無筑,就像缸內無米;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脫了了;
老人睡天規(天亮),小仔睡夜輝(晚上);
龜有龜路,鱉有鱉道;
嫁官辦官吃,添飯駐駐勺;
關公趕曹操,一套到一套;
口是天才,友吃友來,大吃大做大發財,力吃懶做無路來;
姐攜舅友做友有;
心肝大,眼界高,官爹嘴乞丐命;
恭喜發財,錢銀撈撈來;
一等人才紙上畫,二等人才奇巧缺,三等人才四散飛。?(徐輯)
?
?
相關鏈接:
“儋州粽杯”首屆海南方言配音大賽 冠軍將獲萬獎河南方言版微電影《回家吧,幸福》引網友感慨海南方言正逐步弱化 政協委員建議加強方言保護與傳承海南方言歌曲:有原創才會更有力方言等級考試題火遍微信朋友圈 網友稱勾起家鄉情 ?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