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耀與夫人薛瑛于南洋大學教職員宿舍合影。
岑家梧先生1946年在北京長城影。(資料圖片)
?
建于1923年的林文英烈士殉難處紀念碑。蘇曉杰 攝
在海南歷史上,陳序經、岑家梧、符羅飛、吳德耀等學貫中西的文化大師,都是從海南島走向海外的令后人為之驕傲的學者,他們為文化融合作出了突出業績,他們的光芒沒有隨遠去的背影而黯淡。
此外,還有大量在海外創辦華文學校,推動華語教育的知名華僑;更有支持國內革命的熱血華僑,如林文英、郭巨川、郭鏡川兄弟等。
百年前,風云激蕩。在滾滾洪流中,一批學貫中西的學術大家、投身報國的革命志士不斷涌現,一些熠熠生輝的名字,便與海南密不可分——
陳序經:學貫中西的文化大師,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主張“全盤西化”第一人,先后掀起三次思想大論戰;
岑家梧:民族學者、人類學家,青年時便“偷偷立下志愿,夢想著像摩爾根(美國著名民族學者)一樣到邊地去,研究中國的古代社會”;
符羅飛:一個“罕見的心靈畫家”,一個高爾基式的布爾什維克,一個具有天才氣質的“中國倫勃朗”;
吳德耀:教育家、儒家思想家,新加坡儒家思想教育的主要設計者,被譽為“海南一代哲人”;
林文英:赴日本學習法政,與孫中山籌劃革命,奔走于海內外,結納同志,海南參加辛亥革命的第一人;
郭巨川:華僑大賈捐巨資援助辛亥革命,興辦各種社會公益事業,受國民政府嘉獎。
斯人已逝,光華永存。他們以堅韌的人格,深厚的積淀,赤子的情懷,繪就了海南的另一種符號。他們的足跡和背影,深深印刻在歷史的年輪中,令人景仰。
堅韌不拔,增益不能
“是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出自《孟子·告子下》?的這段話,或許能表明,這些名人大家在早期的艱難困苦中造就的堅韌不拔的精神,是他們成功的基石。
1903年,學貫中西的文化大師陳序經出生在文昌市清瀾港瑤島村(又名洋頭村),一個椰樹婆娑、人口稀少的海邊小漁村。祖父是一個以耕農捕魚為活的人,父親又因家貧而總共才進了一年半的私塾,用陳序經自己的話說,就是“出身微寒,家非士林”。
在重視家學淵源的傳統中國,陳序經的出現簡直是一個奇跡。但其父親身上的刻苦耐勞、遇事沉著等優良品質,可以說對兒子產生了深深的烙印——1925年,陳序經開始他在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三年留學生涯,以其刻苦精神全校聞名。陳序經通常5點前就起床,挑燈苦讀,只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就取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他只用了正常時間的一半左右;在德國留學時,陳序經的勤奮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自己說過:“我差不多每天都費十多個鐘頭去研究主權可分論,不但是歐洲公園的瑞士沒有時間去領略,連人家每月一次送來的國家戲院的入場券,我也抽不出空來陪我妻去聽聽。”在離開歐洲之前,他已經能夠掌握英文、德文、法文和拉丁文四種外文。
同樣是文昌人的符羅飛出生在瓊北的窮苦漁家,卻在意大利當上了洋教授,成為中國最早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藝術家。他的一生,充滿著“苦難不頹廢,榮耀不漂浮,寂寞不孤獨”的獨特氣質。
1897年,符羅飛出生在文昌縣的一個窮苦家庭。作為一個漁民的兒子,在當時,唯一的出路就是離鄉別井,出海謀生。從11歲起,符羅飛便跟隨四叔浪跡南洋諸島,做過不計其數的繁雜苦工:木工、鞋匠、茶館伙計、水手、割膠工人……符羅飛常因營養不良而體力不支,東家和工頭的打罵便成了家常便飯。命運帶給符羅飛超出常人的磨練,也時常意外地加以眷顧與垂青。在馬來西亞半工讀期間,符羅飛得到同鄉校董的資助,回國就讀于南京暨南學校師范科,正式告別了南洋諸島的流浪苦工生活,開啟傳奇的藝術人生。
成就斐然,閃耀歷史
曾任嶺南大學校長的陳序經,曾得到嶺南學子這樣的評論:在嶺南大學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共有過9位校長,陳序經校長的學術成就是最受推崇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最為感染人的。
這,或許得益于陳序經一生研究領域廣泛,著述甚豐。據粗略統計,陳序經已出版或未出版的著作共約六百萬字,他的東南亞8國歷史研究完成了初稿,至今對東南亞文化的研究還沒有人超過他;他寫的《柬埔寨史》讓西哈努克親王嘆為觀止,自愧作為柬埔寨人對自己民族的無知,對陳序經景仰不已。1944年至l945年,陳序經應邀赴美國講學,并參加太平洋國際學術會議,成為站在耶魯大學講壇上的為數不多的中國學者。可以想見,從一個偏遠海島走出去的陳序經,站在耶魯的講壇上主講主權論時,是如何的充滿自信與激情。
另一位常常被拿來和陳序經并提的大師是岑家梧,他們同為海南老鄉,同樣學貫中西,筆耕不輟、著作等身,是從海南走出的文化大師。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界流傳一句話:“南岑北費”。“北費”,指的是費孝通,寫就著名的《江村經濟》,成為人類學中國化的開山之作。“南岑”,就是24歲時寫出《圖騰藝術史》《史前藝術史》《史前史概論》三部專著而一舉名動學界,成為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的宗師之一的岑家梧。直到今天,其中的《圖騰藝術史》仍然是我國研究古代社會圖騰文化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學術專著。藝術史、原始社會史、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水族與水書、漢族民俗、黎族社會經濟……徜徉于這些領域的研究者,都能觸摸得到岑家梧所做的開創性研究。也正是因為這些貢獻,岑家梧躋身大師之列,成為高掛在中國文化天空的一顆星辰。
從海南走出的大家,成就絕不僅于此——
符羅飛曾先后在意大利、法國、英國、奧地利舉辦展覽,甚得好評,1935年應邀參加威尼斯國際藝術賽會并獲獎;
吳德耀曾任職聯合國中國代表團專門助理,并在l948年參與起草世界人權宣言,后投身教育,是新加坡儒家思想教育的主要設計者,對馬來亞華文教育影響至鉅。
赤子情深,心懷祖國
身居海外的華僑,不僅是文化大家,商界巨賈也始終心系故土。
在文昌清瀾鎮世坑村村南,林文英的遺骨被安葬在這里,孫中山親題“烈士林文英之墓”,陪伴著烈士的英魂。《海南近志》中,對林文英曾有如此描述:“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在南洋各地,鼓吹革命,有籌款功。”
林文英出生于泰國一個華僑家庭,1903年,30歲的林文英考入東京法政大學,研讀法律政治。次年,他在日本橫濱結識了孫中山,自此追隨孫中山革命,同孫中山結下“布衣之交”。據記載,孫中山在緬甸、越南等地華僑中發展組織,籌募經費,林文英常隨從左右,出任文書工作。在泰國宣傳革命時,為了安全,林文英把孫中山藏在家中,白天跟隨孫中山活動,夜間同睡一張床,形影不離,被稱為“一對親兄弟”,如今,這張床還存在曼谷的博物館里。
被譽為“海南辛亥革命第一人”的林文英,在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后,被委為瓊州交通部長,并受孫中山委托組建瓊州國民黨支部。后在海南掀起“倒袁運動”,1914不幸被捕,為國殉難。
鼎力支持辛亥革命的,還有馬僑界著名的愛國僑領郭巨川、郭鏡川兄弟。
當年,孫中山為了發動南洋華僑支持辛亥革命,親赴星馬做宣傳工作。聞名南洋的富商郭氏兄弟一直牽念著災難深重的祖國,不但從經濟上大力支持孫中山,而且還積極追隨、協助孫中山進行反清宣傳。辛亥革命爆發后,兩人又慷慨捐獻巨款,援助革命軍行動。由于對國民革命貢獻巨大,郭氏兄弟雙雙榮獲孫中山特授的五等嘉禾章。抗戰期間,又因捐獻巨資贊助抗戰救國,國民政府授予郭氏兄弟“抗日救國捐資10萬元以上”的獎狀。據史料記載,當年獲此殊榮的只有南洋華僑胡文虎及中國國內16位知名人士。
歷史的云煙散去,這些從海南島走向海外的令后人為之驕傲的前輩,他們的光芒并沒有隨遠去的背影而黯淡……
?
?
相關鏈接:
提升海南文化自信的“金名片”?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