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7月1日,海南醫院落成。
海口鐘樓由商界人士和僑胞捐資建設。
舊時私立海南大學。
慈善不是現代社會才有的,放眼近代的海口,醫院、學校、橋梁、水利……大多成規模的公共場所、基礎設施,都是社會各界集資建設而成。它們中的許多,至今仍在發揮當年的作用,承載著海南人樂善好施的優良傳統。
紅墻磚筑體,白石灰塞縫,它在深綠椰葉的掩映之下,傍水亭亭立了將近百年。始建于1929年的海口鐘樓,已經步入耄耋之年。可它依然數著輕盈的秒數,發著悠揚的樂音,沉靜地注視和守護著這座日新月異的濱海城市。
87年前,盡管已是十分繁榮的商業城市,海口仍然沒有統一標準的計時設施。于是,愛國商人周成梅發動當地商界和海外僑胞,捐資出力在長堤路碼頭,建起了這座“高五層、占地16平方米”的鐘樓。
放眼近代的海口,醫院、學校、橋梁、水利……大多成規模的公共場所、基礎設施,都是社會各界集資建設而成。它們中的許多,至今仍在發揮當年的作用,承載著海南人樂善好施的優良傳統。
報效桑梓情更切
1947年11月8日,海口市得勝沙附近的椰子園中一派熱鬧景象。這一天,海南第一所高等學府——私立海南大學正式開學,400余名省內外學子將在這里接受青春的洗禮。
人們不禁要問:這所南陲學府是如何在風雨飄搖的中國歷史轉折期呱呱誕生,成為海南高等教育發展史的肇端?
海南師范大學副教授邢寒冬說,海南人向來重視教育。近代海南因為地處偏遠南疆又經歷戰火侵襲,教育事業處于長期落后的局面,這種捐資興辦教育機構之潮流便逐步興起。
有的政府機構為鼓勵華僑捐助學校,對僑胞給予補助以及政策優惠,比如接受華僑子女回國受教育,并根據其受教育程度給予特殊的補充教育……這些優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鼓勵了華僑捐助辦學的力度,出現了完全由華僑捐助建立的華僑學校,比如文昌華僑中學、瓊山華僑學校等等。
為什么政府機構將希望寄托給華僑群體?眾所周知,海南有著漫長的“下南洋”歷史。自南宋以來,就有一代又一代數不盡的“番客”離國避難或是謀求生計。累計至今,分布在全球各大洲的瓊籍海外鄉親已達300萬余之眾。
這些瓊籍華僑有著深厚的桑梓情懷,在國外立業之后便抱著滿腔報國報鄉熱情。當他們得知,抗日戰爭之后,海南全島共有1500多所學校,但中學只有寥寥可數的14所,大學更只能是莘莘學子遙不可及的夢想時,強烈的使命感就油然而生。
據史料顯示,當時建設私立海南大學的募資目標是“國幣268億4千萬元”,在海南精英林少波、韓漢藩等人的奔走之下,一筆筆捐款如雪片般從海內外紛至沓來。截至1948年私立海南大學董事會成立時,已收到捐款“國幣1045億元以及港幣、美金各4萬多元”,遠遠超過募資目標。
在其他教育機構募資建設過程中,華僑也是最為踴躍的參與群體之一。有的富裕華僑捐款數萬建設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教學樓,有的貧寒華僑縱使“湊份子”也要行善,捐款5元、2元、1元的大有人在。
翻閱厚重的華僑歷史,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雨亭樓、僑光樓、鳳棲樓,還是泰堅樓、逸夫樓、歐宗清廳;無論是私立瓊海中學、私立海南大學,還是文昌中學、羅峰中學,都能生動詮釋華僑群體為海南慈善事業發展作出的貢獻。
聚沙成塔力量大
除了教育機構,許多公共基礎設施之建設在百廢待興的近代海南,也是政府無法一力承擔或包攬的重大工程。
前文提到的海口鐘樓就是周成梅發動海口商界和海外瓊籍僑胞捐資,擬仿照上海、廣州等開放口岸城市構筑的。其中,設置在鐘樓第五層的大鐘由香港海南商會周文治捐贈,設計十分精巧——四面由7塊2公分厚的大理石構成直徑為2米的鐘面,鐘點就刻在大理石鐘面上并嵌上鉛片涂以黑色,報時音響由2個一大一小的鳴鐘鑄成,由長短音混合發聲,每隔30分鐘報時一次,樂聲莊重悠揚。
“當時熱衷于參與慈善事業的,除了華僑還有一個重要的群體——商會。商會會員大多事業有成、頗有家底。為慈善事業慷慨解囊,不僅是他們回報社會的方式,也是他們揚名立萬、樹立威望的機會。”海南師范大學教授張興吉舉例,海口總商會從清代末年成立之初起,就積極參與開設學堂、創辦醫院等慈善事業,如今的海南中學(前身為私立瓊海中學)、海南省醫院(前身為瓊州海口海南醫院),都是海口總商會的會員積極參與創辦的。
張興吉告訴記者,20世紀20年代海口獨立設市后商旅云集、百業俱興、人口激增。但是當時全市僅有少數幾家醫院,如公立的惠愛醫院、私立的愛生醫院,以及基督教創辦的福音醫院等,醫療設備落后且不具備住院留醫條件,遠遠滿足不了群眾的看病就醫需求。
1926年夏季,海南北部地區突然鼠疫猖獗,受此影響死亡的居民眾多。張興吉說,“在這種背景下,迅速建立起一座現代化醫院,成為了海口士紳官民的一致期盼。”
于是,在周成梅率先提議建設瓊州海口海南醫院并帶頭捐款,同時出資購置土地供建院使用后,海口總商會副會長何位川和會員吳為藩、梁駿臣、王國憲等人紛紛響應,香港海南商會創始人周雨亭等海內外海南商會會員也云集而來,海南歷史上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醫院從此誕生。
這座醫院在1951年與海口福音醫院合并成立廣東省海南行政區醫院,又在1988年海南建省后升格并更名為海南省人民醫院,薪火相傳至今仍走在海南醫療衛生事業之前列。
萬古流芳美名傳
海口人大多知道龍岐村。因為龍岐村建起了海南最早的伏波將軍廟,從此聲名遠揚。
和龍岐村伏波將軍廟一樣,為眾人集資修筑的廟宇、宗祠在海南各市縣隨處可見。這些廟宇、宗祠不僅用于宗教祭祀,更能為村人提供集會議事、文化交流、公共娛樂的公共場所。
張興吉說,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能在很多廟宇、宗祠周圍見到“功德碑”“萬古流芳碑”等碑文,上面鐫刻著籌備建設時捐資出力的人員名單。
不限于村莊的廟宇、宗祠、橋梁、道路等公共設施建設,宗族同樣注重對后輩的培養扶持,當后輩考上大學而家境貧寒無力承擔學費時,宗族長輩便會向其伸出援手。這樣的好傳統一直傳承到今天。
每每金秋放榜,海南各地便興起宗族助學風潮,僅去年一年就有如下新聞:黃氏助(獎)學基金撥款30萬元,為100名黃氏學子發放助學金;符雅教育基金會發放助獎學金22萬元,資助、獎勵符氏學子達233人;海南至德(吳氏)文化研究會向46名吳氏學子發放獎助學金逾20多萬元……
邢寒冬說,除了華僑、商會、宗族,還有許多慈善家也在近代海南的慈善事業中留下美名。比如,周雨亭捐建私立瓊海中學,郭巨川捐建文昌南洋鎮邁眾小學,王照松向文昌中學捐資1萬塊光洋用以修辦圖書館……
“捐資2斤黃金和2000塊大洋修建同源書院的薛其和本身是一個特別簡樸的人,走在路上沒有人能看出他是一個有經濟實力的華僑。他常常戴一頂草帽,穿一雙破鞋走在路上,外出只帶一顆咸鴨蛋就著稀飯吃,相傳一顆咸鴨蛋能從瓊海吃到陵水。”邢寒冬說,薛其和省吃儉用攢下來的錢全部捐給了海南的教育事業。
當前蒸蒸日上的海南慈善事業并非無源之水。據邢寒冬考證,早在近代以前,至少在宋朝時期,海南各地就曾興辦義學、社學等教育機構,這些行為已經可以看作是海南慈善事業的萌芽。
一脈相承的慈善理念,如同一汪源遠流長的清甜甘泉,自百川而下東流入海,緊緊擁抱著這座美麗的島嶼。
?
?
相關鏈接:
法媒關注南希·里根逝世 奧巴馬贊其慈善事業貢獻?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