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軍戰士
后半生命運多舛
女子軍戰斗的歷史已宣告結束,女戰士難舍難分中吐露心思,戀戀不舍中握手言辭??蓮拇耍镒榆娕畱鹗總冮_始面對各自命運多舛的人生。
2016年5月,瓊海陽江鎮老街,70歲的老農民劉時澤在小作坊里,一邊磨著大米,一邊熟練地擠壓著米漿,沸水煮過再淋一湯冷水,制成白騰騰的米粉。
這是幾十年來劉家守家的“本錢”,是他的紅色娘子軍母親王時香教會他的。
“看椰林……打不死的吳清華,我還活在人間……”現在唯有追思母親的時候,兒媳婦鄧明雅會動情地唱上一段瓊劇《紅色娘子軍》,聊解一家人對母親的思念之苦。
娘子軍女戰士王時香回到家鄉后,嫁給了一位國民黨民團清鄉隊長劉恒應。她的戰友王運梅回鄉不久,丈夫龐隆焜為躲避國民黨抓壯丁,用家里水田典當成一些光洋,搭船去了南洋,而運梅此時懷中的女兒才3歲大。馮增敏回鄉后嫁給了一位普通農民,不久硬著心舍下了剛出生的女兒,又踏上了尋找黨組織的山路,與龐瓊花一樣投身抗日。
在抗戰的年代,生還回鄉的80多名女戰士中,有10多名像龐瓊花、謝漢書一樣的女戰士,于戰爭中被慘無人道的殺害;有5名像李昌香、龐華國那樣被封建禮教逼迫自盡……而大多數女子軍,有如陳振梅、凌連英等按照“老天爺”的安排成家,也有像王時香、黃墩英等與國民黨官員“成親”……而后,又有10余名女戰士先后被戰爭中落下的疾病奪走生命。
1950年春,海南島解放,解放后不久,紅色娘子軍的故鄉又開始了震天動地的土地改革。這次土改,由于受到“左傾主義”思想干擾,產生了“階級劃分”的名詞,不少娘子軍女戰士因為所嫁之人的成分,竟成為了“革命對象”,被扣上了“黑帽子”。
王時香一個人帶著3個孩子,靠鄰居幫忙用斷瓦殘磚和茅草搭起了一個草寮。在政治運動的年代,她受到了無情的批判,王時香的精神崩潰了。
馮增敏的女兒龐學雅,在同樣目睹了自己母親在政治運動中的悲慘遭遇。曾經那段為革命而被關押的痛苦經歷和抗戰地下工作,成了批判她的罪狀。
1971年,馮增敏身患腸梗阻離世,村里人跑去告訴龐學雅時,剛生完孩子沒多久的她嘶啞叫著母親的名字,哭暈了過去,她聽到村民對她說母親最后的遺言,“我不是反革命,我從沒有叛變過黨和革命!”
傷痛的印記中,除了折磨與死亡,還包括孤獨。
孤獨伴隨了老戰士王運梅近50年的人生。
解放后,已成了農民的王運梅一直守著一座老屋———瓊海嶺下村仙貢村小組早已空無一人的家,那是遠走南洋的丈夫龐隆焜長大的地方。日軍侵占海南后,海南與南洋的水路交通中斷,王運梅與丈夫失去了通信聯絡。硝煙彌漫的歲月,龐隆焜一度聽傳言說王運梅在戰爭中離世了。幾番痛苦掙扎之后,龐隆焜在南洋重新娶妻,生育了3女2男5個孩子。然而王運梅,卻在漫長人生歲月里,與孤寂相伴,始終沒有再婚。
從海南解放至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時空又跨過了28年,這28年的滄桑歲月,雖沒有戰火紛飛,沒有那樣的刀光劍影,但連續不斷的政治運動,像陣陣秋風冷雨掃向老區,掃痛了在心中永恒充滿革命熱情的黨的好女兒,然而她們的內心始終高昂著頭,娘子軍女戰士至死沒有泯滅對人民和歷史的責任,對黨的忠誠。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