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薄薄的椰殼上精雕細刻,需要心力、手力、眼力的一致配合。 陳耿 攝
張型富的鑲銅椰雕花瓶。陳耿 攝
海南大學馬達加斯加女留學生跟著張型富學椰雕。 (資料圖片) 文記者?傅人意
“這門手藝,一天不練就會手生,我學到死,做到老。”如此平淡的語句,仍然掩飾不住老人對這門堅持了近六十載,已滲入血液的手藝的深情。
這是一雙老匠人的手,掌心長滿老繭,手紋深刻,表皮粗糙,大拇指由于長期用力,明顯比其他手指粗大,深淺不一的刀痕也依稀可見。
老匠人右手持握刻刀,左手托起一個圓形的鏤空椰殼,目光如炬,拿捏著堅硬力量與柔軟心思的尺寸,在褐色的椰殼上自如行走。一個人,就在此刻安靜下來。
幾乎是每一天,72歲的張型富一早起來就坐在自家的客廳里開始雕刻椰殼。海南椰雕,曾在歷史上被稱為“天南貢品”、一路北上走入皇城宮墻,在快節奏生活與機械化批量加工的沖擊下,終究無法與時光對抗,與現代人的生活漸行漸遠。如今,這門質樸又復雜的傳統技藝,也只能在老匠人的家中一隅才能覓其蹤影。
六十載手藝守門人
張型富老人話不多,一把小矮凳,一張鋪滿散亂刀具的桌子,一個質樸的椰殼,一坐就是一個上午。
一空下來,張型富會從家門口坐公交車到海口新港椰子批發市場挑選椰殼,有時候運椰子的船還沒到,就坐在那癡等。炎熱的夏天,這位瘦小的老頭就埋在椰子堆里,一個個挑選屬于自己心中的“寶貝”。靠著長年的經驗和眼力,透過包裹在外的椰棕,他就能判斷出椰殼的形狀、色澤、厚度、硬度。
他說,“這門手藝,一天不練就會手生,我學到死,做到老。”如此平淡的語句,掩飾不住老人對這門堅持了近六十載,已滲入血液的手藝的深情。
13歲那年,張型富進入海口椰雕工藝廠,隨后師從林世先、高毓生、陳益金等椰雕大師。從最初給椰子去皮,打磨椰殼,到學習繪畫基本功,再到接觸椰雕的核心技藝——雕刻,他經歷了一個學徒的艱辛求學路。
單是從最簡單的畫椰子樹學起,一筆一劃,一個多月就畫了不下500幅。當他看到師傅惟妙惟肖的花、鳥國畫元素作品時,就偷偷用紙和筆描下來,回到宿舍里日夜苦練。
人老實,坐得住,是師傅們對張型富的評價。上個世紀80年代,椰雕大師高毓生由于手受傷無法獨立完成椰雕作品,在海口椰雕工藝廠幾百人中挑選助手時,就只選了張型富,不難窺見其在技藝上的過硬。
張型富這一生雕刻了多少作品,他已經記不清了。不過,讓他至今樂道的是,1999年代表海南省人民政府贈送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政府禮品椰雕大花瓶《椰樹傳說》和《天涯歡歌》。
這兩件堪稱海南椰雕史奇跡的作品——兩個花瓶最大直徑為0.8米,每只重80公斤,瓶體與鏤空荷花底座高1.999米,由5200個色澤相同的椰子殼加工而成,其中嵌有我國南海產的280公斤夜光螺。此外,花瓶圖案上還刻有32000朵桂花、6萬粒沙子,難度已達最高級。張型富就是主創人員之一,這兩件作品讓海南椰雕所承載的輝煌跨越千年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如今,在張型富家里所留的作品不到30件。“福壽齊天”、“八仙過海”、“神女飛天”這些帶有時代烙印卻似乎又與這個時代不合時宜的椰雕作品,讓老人視若珍寶。
“我的作品是藝術品,不是工藝品。作品也有人出價買,但是我不賣。賣一件豈不是少一件?”張型富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項手藝還有幾十人在做,但是現在從事椰雕的人越來越少,最遺憾的是幾乎找不到人來學。
“等我死后,這些寶貝可以捐給博物館,沒人學了,最起碼有這些作品可以告訴后人,海南椰雕是怎么一回事。”張型富說。
“只要有人學,我就教”
海南椰雕有一千多年歷史,其發展歷程可追溯到公元847年,唐宣宗大中元年間。明代正德《瓊臺志》錄入的《酒榼》中也有詩句“采篚擇供貢,扶持上天街”,生動地描述了海南向朝廷進貢椰雕酒榼的情景。
遙望歷史,椰雕這門樸素的手藝,從椰殼的大小,紋路、經絡的粗細中規劃成品的形態,借助簡單的刀具,靠匠人的手、心、眼雕刻出獨特的成品,這是人與大自然最真誠、最質樸的交流,在人類文明的尺度上,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標簽。
觸摸當下,這門曾經是匠人養家糊口的技藝,如今也只能靠著一種情懷在堅守。
張型富在手藝傳承上,只有一個很簡單的想法:“只要有人學,我就教。”
2013年,張型富主編了一本椰雕簡易教材,從椰雕歷史、藝術特征、雕刻刀具、常用圖案、工藝流程等方面介紹了椰雕技藝。當時,在海口市委市政府的組織下,張型富到儋州木棠鎮鐵匠村收徒,14名村民現場拜師學藝。只是多數人都沒有堅持下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早在2012年,張型富就在海口市騎樓老街開辦了個人工作室,免費教授椰雕。他的學生中,甚至有在海南大學讀書的兩位外國女學生。
“當時不少學徒慕名從各地來學藝,陸陸續續有五六十人。”邱春雨是為數不多的學藝者中能堅持下來的。她的椰雕處女座“松鶴延年?花開富貴”,是張型富言傳身教,在半年內雕刻成功的唯一作品。
“光是磨刀,師傅就讓我磨了7天,由于刀比較笨重,我有一個多月都拿不了筷子吃飯。”邱春雨說,從剝椰子殼、去肉、磨刀,到繪畫、刻花紋,她經歷了一套嚴謹的椰雕學藝訓練。“但是,在當下的快節奏生活下,半年才雕刻出一個作品,又有幾個人能坐得住呢?”
據邱春雨回憶,當時前來學藝的還有一位廣東茂名制陶老板,看到海南椰雕如此精美,甚至有了“棄陶從椰”的想法。但是,他很快就發現,椰雕這門手藝上手難,耗時長,關鍵是市場不買賬,學藝之路也不了了之。
市場不買賬,或許也是讓張型富老人傳藝受挫的重要原因之一。2013年,聚集35名海南工藝美術大師精美作品的海南“第一拍”,以張型富為代表的海南椰雕作品“吉祥椰球”雖受到很多觀眾的喜愛,但仍免不了“流拍”,相比于由黃花梨、沉香這些名貴原材料制作的工藝品,椰雕,顯得勢單力薄。
愿手藝不死?愿手藝相傳
平頭單刃刀、彎頭刀、大號刀、小號刀,張型富手頭上有十幾把雕刻的刀具。這其中,有部分是師傅高毓生傳下來的,甚至是師傅的師傅傳下來的,有著百八十年的歷史。
正如刀把工具與手藝的代代相傳一樣,椰雕,這門樸素的海南傳統技藝,更是一個生命對一個生命的傳承,一種力量與另一種力量的薪火相傳。
張型富一直有一個小小的心愿:在他客廳的櫥柜里,珍藏著幾十張年輕時手繪的椰雕作品設計圖,有鴛鴦戲水圖樣的杯盞;有不讓須眉的紅色娘子軍花瓶;有小橋流水、椰樹掩映的糖果盒等。由于年歲已高,精力有限,他希望有一天,能找到年輕人和他一起完成這些作品,讓它們從設計圖紙上成為真正的椰雕作品。
愿匠人解開心結?,愿手藝不死,愿手藝傳承。
?
?
相關鏈接:
絕妙的海南“冠盔戲服”:光鮮亮麗的背后手藝難傳承綿陽執著制筆人:留住筆尖上的手藝日薪4000元的砌磚工人要具備什么樣的手藝? ?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