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6-09/21/65ba725a44d78d3067203d954602ba4b.jpg)
?元青花八棱執壺。 魏希望 供圖
船舵、船錨、纜繩、浮標。
魏希望捐贈的清中期黃花梨木鏟。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6-09/21/3cd238823e0527bbdc93161868e8d281.jpg)
?海洋生物標本。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花卉紋菱口碗。
春夏秋冬銘龍紋鈕銅鐘。
文記者?尤夢瑜
一間博物館講述的是傳奇般的史實,展陳的是厚重歷史的分層。作為一間以南海為主題的博物館,國家南海博物館面朝大海,講述著這一方水土上的故事。
國家南海博物館的概念設計方案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領銜的華南理工建筑設計研究院負責設計,以“絲路逐浪、南海方舟”為設計主題,結合了海南黎族船型屋、漁網、海浪等地方文化和海洋文化元素。
博物館的展陳設計以“一帶一路”和平、開放、包容、互信、互利精神為主旨,突出展示“南海人文歷史、南海自然生態、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4個主題。
在9月14日的入藏儀式上,國家南海博物館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董琦用“三個亮點”為觀眾們描繪出極富南海特色的國家南海博物館。
另外還有兩個引進展覽:從馬來西亞引進的馬來西亞航路展,以及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展覽“對話紫禁城與海上絲綢之路”,即從歐洲通過海上絲路來到中國、來到故宮的精品文物展覽。
第二個亮點是“古今并重”。“在這里,大家不僅可以看到過去的歷史,也能夠看到現代社會里人們對這些環境、歷史的保護。與此同時,不僅能夠看到對人文歷史的充分展示,還能夠看到三沙建設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董琦說。
第三個亮點則是“相互輝映”。在國家南海博物館,悠久的人文歷史與鮮活的自然生態相互輝映。“走過這么多的博物館,一個博物館能專門用很大的一個展廳來展示當地的自然生態,這很少見,也很吸引人。”
董琦表示,在國家南海博物館未來的規劃當中,數字博物館的建設也占據重要位置。數字博物館將通過資源數字化向公眾進行宣傳展示。國家南海博物館專家組成員、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原書記兼副主任張威說:“現在進入‘互聯網+’時代,有些文物也可以放到網上向公眾展示。”
此次入藏的7萬多件藏品中,陶瓷碎片標本占主要部分。這些碎片跨越了宋、元、明、清多個朝代,張威建議可以在展陳中,利用這些碎片制造一些重要“場景”,讓人們聯想到當時有多少瓷器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運輸。“它們可以讓大家聯想到很多故事,雖然是小瓷片,但是背后蘊藏的文化意義要開發出來。”
?
?
相關鏈接:
清華一博物館被指現多處英文錯誤 稱校對缺失致錯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入藏 10人捐贈7萬多件藏品海南《更路簿》 河北博物館展出?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