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水色皆可入歌
改變發生在2004年。那年,已經32歲的姚遜為了擴展視野,提升自我,參加了自學考試,考上北京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的文化藝術專業。在校園中,他跟著導師的步伐,以學者的方式重新認識在天地間傳揚千年的民族文化與藝術。
“令我感觸最深的是老師帶著我們以民俗學的視角,從節日、傳統、音樂和文學等角度一一剖析摩梭族。”這段求學經歷為姚遜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當時心想:家鄉如此豐富的風土人情,不正是音樂創作的好素材嗎?
“我從小生長在這片土地,深諳她的深沉與曼妙。”在姚遜看來,瓊島雖地處南海一隅,但山光水色一應俱全,多個民族合樂共處,延伸出許多浪漫傳說。山中有歌,海中有詩,這片熱土發出浪漫而熱切的聲音,呼喚人們傳唱她的動人故事。民族之聲觸發了姚遜的創作心弦,他開始嘗試用音樂來展示家鄉的風土和文化,效果竟出乎意料得好。
“求學歸家后,我創作的第一首海南方言歌曲是《石壁軍坡》。”姚遜介紹,海南定安、文昌、瓊海等多個地區有舉行軍坡節紀念冼夫人的傳統。在石壁除了春節,就數軍坡節最熱鬧。在節慶當天,民間藝人會敲鑼打鼓,組成游街隊伍一邊巡行一邊進行穿杖、過刀山等表演,村民們會大擺宴席,盛上美酒佳肴歡迎四方來客。
“農歷二月十三是石壁軍坡,周邊市縣的人都趕來看,人山人海是熱熱鬧鬧,水柳頭下的情人是那顧想么(注:海南方言語氣詞)月娘(注:海南方言月亮之意)長長。聽聽鑼響鼓響是各路峝主石壁洋聚集,似當年冼太夫人的閱兵場。”受到熱鬧歡樂的慶典場面感染,他創作了《石壁軍坡》。一經推出,這首歌便迅速得到島民的共鳴,引起全省各市縣的人們爭相傳唱,并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廣。
此后,姚遜的創作熱情一發不可收拾。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和習俗都變成了創作的靈感:走入田園,黑色土壤中的稻香譜寫一首勞作的歌;漫步山林,修長挺拔的檳榔林奏響一首自然之歌;置身市集,歡騰的人們唱出一首喜悅歌謠。他說:“這片熱土山光水色皆可入歌,人情世故同為音律。”
“在創作的過程中,我不僅寫瓊景瓊事,也重視展現瓊音瓊律。”?姚遜說,海南方言有其獨特的音調、韻腳,比起普通話更有幾分悠揚的韻味。現在,他已經以普通話和海南方言創作了《大園古村》、《清瀾的風》和《千年椰子花也開》等200余首詠唱海南風土人情的歌曲。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