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盡體力筑“產房”
西沙北島漁民陳山從事著海龜保護工作,海龜上岸產卵的時間也是他一天中最忙碌的時間。“海龜喜歡選擇晚上10時到次日晨3時來到島上孵化,這個時候,他們經常趁海水漲潮時,乘潮爬上海岸活動。”
今年9月的數個夜晚,海南日報記者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守伏在七連嶼北島岸邊,等候海龜媽媽抵達它們的天然“產房”,記錄它們的筑巢和產卵過程。由于擔心海龜受到驚擾后,會迅速返回大海,我們會在遠處觀望。
晚上11時,一只上百斤重的大海龜從海面游來,笨拙地在沙灘上現身,然后蹣跚地朝高潮線以上沙灘深處爬去,身后留下兩道深深的“龜道”。
選定“產床”的過程,海龜母親會分析地形,選擇厚實的沙灘才決定留下。一場消耗巨大的工程開始了,大海龜用粗壯的前肢挖成一個與體長相當的寬大沙坑,隨即伏在沙坑里,再用后肢繼續往下挖一個深的“卵坑”。大海龜在耗盡力氣“筑產房”的過程,經常會累到氣喘吁吁,然后經過短暫休息后,“工程”又得繼續。
制造假洞掩護孩子
大約一個小時的“產房”修筑結束后,海龜媽媽準備產卵。此時,它們已不介意周圍任何環境的變化,一個接一個,只消10分鐘左右,就會排完100多個龜卵。記者看到,剛剛排出體外的海龜蛋卵殼柔軟,富有彈性,雖落入坑內相互撞擊,也不會破損。
產完卵后,海龜媽媽會再次耗盡全身力氣用前肢挖沙將坑覆蓋。將一切安頓妥當,最為感人的一幕發生了:海龜媽媽并沒有急著返回大海,而是在洞口幾米遠處制造假洞,來掩護還未出生的孩子們;而在返回大海的過程,也是充滿了神奇和艱辛,為了防止被察覺海龜真正的洞口位置,它們會選擇迂回路線,從另一條路返回大海。產卵過程中體力已幾乎耗盡的海龜媽媽在回去的路上,每走幾步都會停下來休息一番,有時不小心會碰到沙灘上的石塊,磨出響聲來,讓人不忍。
生物學家表示,像海龜這樣的高級動物一定會有自我保護意識,它們做假洞就是要保護孩子,這是自然選擇的本能,沒有任何保護意識的物種可能早就滅絕了。
有人說,海龜媽媽在產卵之后轉身離開,不管孩子的孵化,也不指引孩子們面對未知的世界,有些無情。
在史海濤看來,這并非說明海龜是絕情的動物,而是這個物種的特有屬性,“簡單的自然法則,優勝劣汰”。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