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龜經歷“九死一生”
三沙北島居委會主任黃宏波說,龜卵借著西沙群島的熱帶氣候和日曬溫度而孵化,自然孵化期一般在45—60天左右。“小海龜破殼而出后,會在沙坑里再停留2天左右的時間,然后蓄滿體力準備破土。”
記者曾看到,幼龜從厚厚的海沙下鉆出來后,與大海龜的緩慢爬行不同,小海龜行動快速,而且剛出生就能找到海洋的方向,不一會兒就鉆入海水,開始“旅行家”式的一生。
幼年的小海龜喜歡將軟殼動物、海藻等作為食物。“我們在北島附近海域看到,這里海洋生物種類繁多,海藻數量也很多,有大量可供海龜食用的動植物。”海南師范大學生態學博士林柳表示。
小海龜從出生開始,就遭遇著巨大的危險,在突如其來的旅程伊始,它們將在“沒有父母”照料的情況下直接面對海洋世界的生存挑戰。它們可能被大魚吃掉,可能因為無法找到食物而能量耗盡。
史海濤表示,小海龜成活率低,為了成活下去,它們必須要在海底找到一個安全“庇護所”。在科研人員的觀察中,在海面或沙灘上幾乎無法看到20厘米左右的小海龜,其原因也是小海龜都躲藏在海底下了。
有幸活下來的小海龜繼續成長,大多以魚、蝦、蟹、軟體動物以及海藻為食物。在我國沿海,最大的海龜可達450公斤。
游歷萬里“返鄉”產卵
生物學家研究發現,小海龜出生后隨著洋流遷徙幾千公里后,成長到20—30歲性成熟時,大多轉返出生地產卵。大海茫茫,海龜怎么能準確地找到原產卵地呢?有人推測,海龜體內存在著一種能利用地球磁場的特殊的“體內導航系統”,能參照海流和不同時期的水溫變化等來校正航向。
“落葉歸根不僅在人身上有體現,在動物身上也是如此。”史海濤說。在七連嶼北島上從事保護工作的漁民陳山,每天都要跟大小海龜打交道:“這些海龜在南海出生,以后肯定也會回到這里下蛋,它們出生在中國,就是我們的海龜,要把它們保護好。”
海龜是回游性動物,如果第一年在某地產卵順利,來年它還會再來。研究者將GPS衛星定位設備佩戴在上島產卵的海龜媽媽身上,待它下次再返回產卵時,兩次的產卵位置只相差幾米。
“現在一種科學的判定是海龜靠著地球磁場,在海里經過長途跋涉,最終返回到了出生地產卵。”史海濤在驚嘆海龜精準返鄉的同時,也表達了對“海龜如何靠磁場定位”的好奇,“這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一只在西沙出生的海龜,可能漂洋過海到菲律賓,到日本,但最終的目的地會是它的家鄉西沙群島。“它的繁殖、產卵,都會忠于它的出生地。”史海濤說。
科普貼士
海龜產卵時“流淚”其實是排鹽,海龜產卵過程中會有淚流滿面的狀況出現。專家介紹,海龜作為海洋生物,體內鹽分含量比較大,必須要把多余鹽分排掉,才能保證身體內的生理平衡。
海龜會在產卵期上島產卵多次,西沙海龜在孵化周期會分4—5次上島產卵,每一次回來都會挖一個新洞。一次產蛋離開后,11天—15天之后會上島產下一窩卵。但并不是每一次上島都會順利產下卵,有時遇到周圍環境不好或是危險,海龜媽媽會暫時離開,擇機再試。
在盛夏,漁民經常會瞧見一對雌雄海龜在水面相互追逐,像推磨一樣打轉,然后又到礁盤邊緣,雄龜爬到雌龜背上進行交配。自然交配之后,母海龜受精一次會分幾次產卵。
?
?
相關鏈接:
澳大利亞男子腳踩海龜拍照 最高或被罰2萬美元
廣西防城港邊防查獲153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海龜幼崽
“海龜”去精英化后更不可盲目留學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