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間調查第一手資料
11月19日,“更路簿”暨第二屆海洋文化研討會在海南博鰲舉行。會上,當看到夏代云的統計數字:至2016年6月,已發現存世《更路簿》32種,不少學者甚感吃驚,“原以為只有23種,沒想到已經找到32種了。”
面對咨詢求證的學者,夏代云一邊耐心解釋,一邊分發贈送她的新書《盧業發、吳淑茂、黃家禮<更路簿>研究》。不久前,這本書剛剛由海洋出版社出版,恰好趕上了本次研討會,對她來說,這是難得的交流機會。
“她首次披露了老船長吳淑茂的《更路簿》內容,并且逐條翻譯了三本《更路簿》的更路條文。”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的學術助手陳虹一邊翻看夏代云的新書,一邊解釋該書與《南海天書》的不同。“做這些工作還是很花時間精力的。”
如吳淑茂《更路簿》中的東海更路條文“自紅草門上雙帆用巽二更收向東南”,對普通讀者來說,即便每個字都認識,還是不懂它們背后的含義。“因為這句更路條文既包含漁民間的‘習慣用語’,又夾雜著海南方言。”為了讓更多的人讀懂,夏代云決心翻譯《更路簿》。
從2015年6月28日起,一年多來,夏代云奔赴瓊海市潭門鎮、博鰲鎮,以及儋州市和文昌市等沿海多個海港和漁村,進行實地調研,向老船長、老漁民虛心求教,找到多種《更路簿》原本,其中不乏前輩學者尚未發現的新版本。
海南漁民善良淳樸、熱情好客,他們根據祖輩的航海經驗和自己的航海經歷,一遍又一遍地操作羅盤,逐字逐句地解釋更路條文的涵義,更和路的計算方法,航海圖的使用方法、漁具的用途、漁船的規格、海港的歷史等,并對照家譜說明其《更路簿》的來源,對其祖輩和自己的航海經歷和經驗更是知無不言。
對夏代云來說,這種知識是現有書本上沒有的,由實地調查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彌足珍貴。“漁民調查資料還為初步判斷《更路簿》的成書年代提供間接佐證。”夏代云從田野調查中收獲滿滿。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