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絲剝繭?還原歷史
《更路簿》產生之前,漁民們駕船出海航行,全憑經驗:抬頭看太陽和星星、月亮,低頭看潮汐、海流,還要看海水顏色變化,打探海底的深淺……遇到某個陌生的島礁,他們要學著給這些島礁命名。因為沒有名字,他們就沒法定位這些島嶼,更無法交流各自的經驗。
除了島礁的命名,還有哪個島礁朝哪個方向,走多少航程能到另一個島礁等等,這些來之不易的經驗,都需要牢記在心。最早的《更路簿》是“內功心法”,寫在一個個闖西沙、闖南沙的船長心里,就好像把經過的海域和島礁刻在了自己的掌紋里。
這些船長老了,他們便把耕海經驗傳給兒子、孫子,祖祖輩輩一代代傳下去,慢慢就誕生了《更路簿》。如此來看,《更路簿》不僅是航海指南,更是一種文化符號。
海南漁民口述的航海史,家藏的古代航海工具(如《更路簿》、羅盤,后來有了航海圖),捕魚生產工具(漁網、鐵叉、鐵鉤、潛水鏡、魚簍、網兜等),海上生活用品(如刀具、斧頭、壇子、簸箕、風燈、毯子、斗笠、蓑衣、木屐、火石等等),海神信仰的建筑(如108兄弟公廟和媽祖廟等)等實物資料,對夏代云來說,能或多或少地還原海南漁民更路簿文化面貌,也是研究更路簿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
順著老船長給出的線索,夏代云抽絲剝繭般地還原了那段歷史。也許因為自己是科學技術哲學博士,她對科學技術史格外敏感,甚至能透過吳淑茂的《更路簿》上的三位數的新加坡電話號碼以及更路條文中出現的簡化字,考證出該《更路簿》成書于1930年左右。
“像口述史和族譜材料,漁民的祖居和墓葬都是很重要的線索?!睋拇平榻B,許多老漁民和老船長家族的祖屋和祖墳還在,它們與抄寫《更路簿》的祖先之生存年代基本吻合與否,可以為初步判斷《更路簿》的成書年代提供參考依據。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