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史
1993年的《天池》
《天池》
文實習生?陳卓斌?記者?陳蔚林
尖峰嶺山勢雄渾、草木豐茂,宛若一位年華正盛的才俊傲立在南海之濱。在他腰間,陣陣林濤綴著一灣春水,映著瓊島罕有的朵朵桃花,這便是天池——說高,她不算高,只是靜躺在半山腰;說深,她也不算深,湖底至水面不過20多米。
“但這方池水像極了樂東的文藝環境,表面平凡內斂,實則臥虎藏龍,用劉禹錫所說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來形容尤為恰當。”談起給雜志取名“天池”的初衷,作為創始人之一的陳修演慨嘆不已,寥寥數言,便把聽眾帶回了那個血脈僨張的文學年代。
一冊《天池》掀起本土創作潮
作為海南著名的文化之鄉,樂東濃郁的文化氛圍源于家家戶戶對讀書求學的渴望。有趣的是,這里的方言把讀書稱為“磨命”,支持孩子讀書稱為“賣命”,故在世世代代“用生命來讀書”的樂東人中,出現“談笑皆鴻儒”的現象便不足為奇。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自由開放的聲音開始響徹華夏,同時樂東文人的思想愈加活躍,精神也愈加亢奮,大家紛紛提起筆來直抒胸臆,表達對未來的憧憬和向往。”據陳修演回憶,那時的樂東只有上世紀60年代縣文化館創辦的一張小報《樂東文藝》,容量有限,出版也是斷斷續續,難以滿足眾人發表作品、進行文藝交流的需求。
“當時的樂東太需要一方文藝交流的沃土!”萌生辦雜志的念頭后,陳修演立刻從縣文聯、縣中學和黃流中學等地招兵買馬,拉起了一支本土編輯隊伍,同時奔走各方約稿,張羅開了出版工作。
1993年12月,《天池》創刊號問世,這本僅有32頁的文學“小麻雀”,在“五臟”上可沒有缺漏:除了傳統的小小說、散文、詩歌,還包括社會廣角、熱點追蹤、藝術長廊等共10個欄目,作者一欄更是可謂“群賢畢至”——現中國作協會員蔡明康、龍敏,省作協會員張曉云等樂東籍作家當時皆名列其中,當地各中學教師、學生以及在異鄉的樂東人也紛紛投來稿件,表現出了極大的創作熱情。
如石擊浪,《天池》誕生之后,便以“樂東人寫樂東事”和對“文學味、鄉土味、人情味”的側重受到樂東本土文化人士的廣泛喜愛。作為當時雜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時任樂東縣中學教師的鄭文史印象深刻:“剛印出來的《天池》,油墨香氣還未散凈,很快就會被送到各個作者和縣、鄉、鎮中學等單位人員手中,并被眾人傳閱、品讀、評論,可以說《天池》在當時掀起了一股本土文學創作和品評的風潮。”
俗中見雅?筆筆皆書樂東美
翻開《天池》,樂東的美盡在其中:撐起長蒿,撥開清浪,你會發現銀絲帶般的昌化江在溪角處打著趔趄,留下了山清水秀的抱由鎮;扁擔扛上肩,一曲曲嘹亮的山歌繞著山路,你會看到黃流人擔起過的生活和夢想;淌過紅水河,徘徊抱邱黎寨,你會聽聞漢族教師黎新王14個春秋默默耕耘,在患重疾離世后,于河畔留下的師魂與足跡……
在那個信息傳播還不夠暢通的年代,《天池》俗中見雅、深入生活,擔起了記錄樂東美、宣傳樂東美的重要任務,它既描繪了樂東風土人情的山水畫,也刻錄了樂東改革開放后村鎮生活翻天覆地變化的光碟,更成為了表彰樂東先進人物的軍功章。陳修演告訴記者:“尤其是我們挖掘出的一些教師、鄉鎮郵遞員、森林公安民警等的優秀事跡,不但為其他黨員干部群眾樹立了榜樣,也激勵了這些楷模不斷奮進,甚至很多人直到今天仍堅守著崗位和理想。”
“《天池》也為漢文化和黎文化的交流架起了橋梁,有意識地讓更多的黎族作家站出來發聲,并為黎族年輕作家搭建起了施展拳腳和鍛煉提高的平臺。”長期生活在樂東的鄭文史對當地的黎族人民和黎族文化都很有感情,眼看著自己的家鄉在改革開放中發展了、進步了,他禁不住拿起筆記錄下這些喜人變化,并借助《天池》和樂東的漢族、黎族讀者進行分享,引起了廣泛共鳴;為采訪漢族教師黎新王,他和樂東縣中學另一位教師于元林騎著單車到抱由鎮抱邱村幾進幾出,在和當地百姓以及重疾在身的黎新王多次交流后,才寫下那篇令人泣下的《魂系紅水河》,感動了許多讀者。
往事的話匣子一打開,鄭文史難免陷入回憶:“當時圍繞在《天池》周圍有一批相對固定的樂東籍作家和文藝愛好者,大家都是單純地想把樂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誰也不要一分錢稿費,都爭著把文章寫好、爭著被《天池》印成鉛字,那種積極熱烈的創作氛圍,我至今都難以忘懷。”
泉水叮咚?匯作江河入大海
時光總是在行走,一刻也不停留。輾轉到了今天,樂東文藝刊物的“六花齊放”反而令所有人驚詫不已——在雜志遭遇網絡新媒體沖擊,紛紛舉步維艱之時,樂東在辦的文學刊物種類之多,逆勢生長之迅猛,在各地都是不多見的。
記者了解到,除《天池》以及1992年由已故中國書協會員、樂東黃流籍書法家邢福壯創辦的《流韻》外,《望樓河》《黃流鄉土文藝》《龍沐灣》《龍棲灣》都分別是在2009年、2010年、2012年、2014年出生的“年輕人”,“言談”之間散發著蓬勃的朝氣。
若問這些民辦刊物的創始人,為何要選擇自辦文學雜志這項苦差事?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要挖掘和傳承黃流鎮的鄉土文化、要賡續兒時的文學夢想、要探索佛羅鎮的歷史和研究白沙河邊的古代延德文化……
其中,74歲老人林元法的理想尤為閃光,在看到村里的年輕人只顧追隨流行音樂和電影時,對崖州民歌和瓊劇傳承現狀深感憂慮的他,毅然放棄了頤養天年的生活,撐著殘疾的病腿回鄉創辦了以收集整理崖州民歌古抄本為使命的《望樓河》,從編輯到印刷都親力親為并樂在其中。該雜志目前一期出版3000冊,備受歡迎。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民辦刊物多和網絡陣地緊密相接,特別是很多樂東文學愛好者都把網絡論壇當作了自由交流研討的天堂。其中《逸韻》(現《黃流鄉土文藝》)就因在網絡上發表了第5期,得到了眾人關注后影響力激增。網友“田邊樹”也指出,這些文學刊物都十分重視網絡這片新的發展天地,紛紛通過設立網刊、發布征稿信息和動態、塑造網絡推介人和代言人等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時代的優勢不斷擴大影響力。
雖已離開《天池》多年,但陳修演和許多老一輩的樂東人一樣,仍然心系著樂東文藝刊物的成長變化。在他眼中,這些年樂東之所以能夠坐擁如此多的文學刊物,并且不斷冒出新芽,和樂東人對文學藝術經久不衰的熱愛是分不開的。“這些刊物不但為樂東涌現出的一代代筆耕不輟、才華橫溢的作家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臺,也延續著樂東世代流傳下來的文藝風骨和文化血脈,為樂東文學藝術匯溪成江成海,推動文化的傳承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
?
相關鏈接:
海外華文媒體聚焦新疆天山天池:感受大美新疆魅力(圖)尖峰嶺上臥天池黑龍江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天池景區將開園?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