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冊《天池》掀起本土創作潮
作為海南著名的文化之鄉,樂東濃郁的文化氛圍源于家家戶戶對讀書求學的渴望。有趣的是,這里的方言把讀書稱為“磨命”,支持孩子讀書稱為“賣命”,故在世世代代“用生命來讀書”的樂東人中,出現“談笑皆鴻儒”的現象便不足為奇。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自由開放的聲音開始響徹華夏,同時樂東文人的思想愈加活躍,精神也愈加亢奮,大家紛紛提起筆來直抒胸臆,表達對未來的憧憬和向往。”據陳修演回憶,那時的樂東只有上世紀60年代縣文化館創辦的一張小報《樂東文藝》,容量有限,出版也是斷斷續續,難以滿足眾人發表作品、進行文藝交流的需求。
“當時的樂東太需要一方文藝交流的沃土!”萌生辦雜志的念頭后,陳修演立刻從縣文聯、縣中學和黃流中學等地招兵買馬,拉起了一支本土編輯隊伍,同時奔走各方約稿,張羅開了出版工作。
1993年12月,《天池》創刊號問世,這本僅有32頁的文學“小麻雀”,在“五臟”上可沒有缺漏:除了傳統的小小說、散文、詩歌,還包括社會廣角、熱點追蹤、藝術長廊等共10個欄目,作者一欄更是可謂“群賢畢至”——現中國作協會員蔡明康、龍敏,省作協會員張曉云等樂東籍作家當時皆名列其中,當地各中學教師、學生以及在異鄉的樂東人也紛紛投來稿件,表現出了極大的創作熱情。
如石擊浪,《天池》誕生之后,便以“樂東人寫樂東事”和對“文學味、鄉土味、人情味”的側重受到樂東本土文化人士的廣泛喜愛。作為當時雜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時任樂東縣中學教師的鄭文史印象深刻:“剛印出來的《天池》,油墨香氣還未散凈,很快就會被送到各個作者和縣、鄉、鎮中學等單位人員手中,并被眾人傳閱、品讀、評論,可以說《天池》在當時掀起了一股本土文學創作和品評的風潮。”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