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以海口市的風光畫印制的明信片。 記者 武威 翻拍
海南省博物館展廳中復制的海口騎樓老街,還原了當年的街市圖景。 記者陳德雄 攝
文本刊特約撰稿?蒙樂生
編者按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秦漢風云,唐宋風韻,明清風骨,民國風煙,濱海和濱江的小城海口,讓人感悟深邃,感受深透,感慨不已。
梳理城市文脈,觸摸海口歷史,小城春秋,回腸蕩氣。只要觸動海口歷史的任何一條經線或者緯線,都會牽動中國歷史的一個橫斷面。
海口設市,始于90年前的1926年12月,而且先后有過4次設市歷程,瓊山和海口,本是一家,卻總分分合合。透過不多的史料記載,我們發現每一次的設置,都伴隨著重大的歷史事件,甚或是改朝換代式的時勢變故。
清代光緒二年(1876年)設置瓊海關,海口逐漸發展成海南島最大的口岸與貿易中心,和國內外諸多港口都有商船往來,成為商賈云集的南國發達商埠。
民國以來,西風東漸,海運發達,海口港成了廣東南部的重要商埠。商家集聚,人口增加,洋行、商廈、教堂、醫院、學校相繼興建,沿海甸溪自城墻由今中山路迅速向西擴展到今得勝沙路一帶,成為海口最繁榮地區,城外街區逐步成為海口商業文化中心。
1926
時局稍安?海口設市
時代進步,海口所城已失去原有的防御功能,僅0.48平方公里彈丸之地的所城畫地為牢,不但無法適應商業急劇發展的迫切需要,反而成了街區發展的一大障礙。顯然,拆除所城,拓展街道,發展經濟,已成為地域發展的當務之急。但是,民國期間軍閥割據,社會動蕩。從民國元年(1912年)到民國十五年(1926年),瓊崖道尹頻繁更換,民不聊生。
以民國四年(1915年)來說,朱為潮接任瓊崖道尹之前,半年間連換三任。民國五年,黃志桓任瓊崖衛戍專員,時僅半年。龍濟光署理廣東督軍,被驅逐后率部退居瓊崖掠奪礦產。接著,徐世昌任命沈鴻英攻擊龍濟光部,海南島備受戰禍蹂躪,海口遭受嚴重洗劫。
民國十年(1920年),鄧本殷任瓊崖善后處處長。民國十二年(1923年),陳炯明被逐,鄧本殷派黃志桓拉攏廣東南路討賊軍總指揮申葆藩,乘勢吞并瓊崖、高雷、欽廉、羅陽,稱“八屬聯軍總指揮”,獨霸嶺南,占領海南島,自號“瓊崖護軍使”,形成軍閥割據局面。
為鞏固海南“根據地”,民國十三年(1924年)二月,鄧本殷拆掉城墻,拓寬街道,把原來的石板路擴建成通行汽車的街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四月,段祺瑞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臨時執政,因無力南顧,只好順水推舟,委任鄧本殷為高雷、羅陽、欽廉、瓊崖“八屬善后督辦”,任申葆藩、黃志桓為會辦,將瓊崖善后處和八屬聯軍總指揮遷署海口饒園。
當年,海口所城之內,南北所內街包括北門街、四牌樓街和南門街,拓寬至11米多并鋪設水泥路面,改名為博愛路。后來,向南北擴建,建成博愛南路和博愛北路。原來的東西所內街包括東門街和西門街,因地制宜,拓寬近10米,改稱新民路,后分為新民東路的新民西路。城外東部,自東門至大興東路,叫城腳路。西邊原有胭脂園,故稱胭脂園后街。折城之后,沿原城墻建成西面住宅,形成街道,名叫大東路,南段建成龍文坊路。
是年10月,廣東省政府鑒于鄧本殷在瓊崖劣跡斑斑,便令李濟深為第四軍軍長,以張發奎十二師英琪翔團為先頭部隊,討伐鄧本殷。民國十五年(1926),李濟深的南征部隊攻克雷州半島,大軍乘勝渡海,一舉擊潰盤踞瓊崖6年之久的鄧本殷,占領了瓊州府城。
鄧本殷逃離海口,李濟深令三十四團團長許志銳駐防瓊崖,任瓊崖守備司令。爾后,廣東省政府改設瓊崖行政專員公署,任張難先為瓊崖行政專員。同時,海口所從瓊山縣分出,成立海口市政廳,地址設在今新華南路5號,委任龍道孔為市政廳第一任廳長。市政廳下設秘書處、民政、財政和工務三個局,轄區分為三個警察區,全市人口45000多人。
建市之后,市政建設繼續推進,市區擴大,內外連片,建成四通八達的街區,城市面貌煥然一新。與此同時,政局漸安,華僑返鄉,在中山路、長堤路、得勝沙等街道兩側,投資興建富有異國情調的商住結合的南洋騎樓。到1927年,海口不僅建起了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新民路等街道,而且建成數百間南洋騎樓,成了濱城海口的特色建筑。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