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工具再現農耕文明
在這批黃花梨物件中,有很多都是與人們日常生產息息相關的勞動工具。
各種尺寸的木工刨子形態上與今天所見的刨子沒有太大差別,個別刨子上嵌著的金屬扣件已是銹跡斑駁,刨子上油亮亮的部分,仿佛讓人看到當時的木匠是如何手持著它在木材上一來一回地打磨。
除了木匠們常用的刨子外,還有大大小小的墨斗,墨斗上纏繞的棉線早已變得烏黑;用黃花梨制作的三角尺上,刻度依然可見。從這幾樣木工活里常用到的工具,可以感受到那些“手作時代”的技藝與匠心。
質地硬、密度高、不易開裂等特性,也讓黃花梨成為制作農耕工具的材料首選。超過1米長、帶著齒的耙子,木頭上的痕跡就好像還在講述著它曾經在泥巴地里的摔打。離開田地,這里還有舂米的木杵,編草席用的工具,以及黎族人民紡織時用的打緯刀、繞線架等。這些生產工具不僅反映著海南島上世代的農耕文明,也說明當時的黃花梨與平民百姓生活緊密相連。
這批物件中有不少農具來自海口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長符集玉的收藏,在他看來,自己是通過收藏來追溯舊時文化。“中國是農業大國,農耕文化底蘊豐厚,海南島自古以來孤懸海外,由于歷史上的交通等因素,這里與大陸的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這也就讓本地許多農業用具,特別是黎族人民使用的工具保留了原始、古樸的特點。”
“當地的百姓最清楚什么樣的木材適合做什么東西。”專注于木材收藏的民間收藏家鄭永利說,在海南百姓就地可取的木材中,黃花梨因其堅硬、耐磨且不易被蟲蛀等優良特性而成為了制造勞動工具的優質材料。這批征得的黃花梨物件中有數十件出自鄭永利之手,1979年來海南的他以木匠起步,逐漸對海南的各類木材都熟悉起來,和木材結緣的幾十年里他收藏了不少器具和黃花梨標本,此次除了農耕用具、民俗物件外,他還為博物館提供了幾件黃花梨木材標本,通過這些標本,我們足以了解一棵花梨木需要多少年,它的心材才可以使用。
(編輯:吳茜)